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756949.html诸葛亮还是孙权?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并非史书,而是一本文学作品,当中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例如曹操并未刺杀董卓、关羽也未曾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并非不通文化的粗野武夫等。除了这类虚构故事以外,还有些颇具移花接木色彩的故事,例如鞭打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斩杀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出计火烧博望坡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等。
那么,《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草船借箭”是真的吗?出计“草船借箭”的人,又真的是诸葛亮吗?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大都督欲笼络诸葛亮而不得,在攘除后患和嫉妒心理的作用下,要求诸葛亮在十日内凑足十万支箭,并促使诸葛亮立下*令状,以为日后的东吴大业扫清障碍。虽然罗贯中把这段故事描绘得扣人心弦,有趣的是,在正儿八经的史书《魏略》中,“草船借箭”的故事主人公却并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东吴的领导人孙权。
孙权借箭是怕“翻船”按照《魏略》记载,曹操虽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但仍然占据着襄阳,不仅实力仍在众诸侯之上,还掌握着南下的主动权。几年的时间内,曹操击破了西凉的韩遂、马超,逐步稳定了后方,公元年(建安十八年,也即赤壁之战五年后)他再次伐吴,与孙权对峙于濡须口(今安徽曹县)两岸。在对峙间,《魏略》云:
“权乘大船来观*,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正在曹操与孙权对峙时,孙权竟大摇大摆地乘坐大船来视察曹操的水*。由于曹操*队水战水平不佳,此前屡有败阵,在不知地方虚实的情况下,曹操下令弓弩齐射,箭矢射在孙权的船上,使得船身受箭的一面受力太多,即将倾倒。眼看大船即将倾倒,孙权令部下调转船身,使得另一面也同样受箭,直到两面平衡,这才没翻船,回到了自家营寨。
曹操为啥不放“火矢”不过,“草船借箭”的人虽然不是诸葛亮,那么为什么在孙权乘大船观看魏*水阵时,曹操不令魏*放火矢呢?
虽然历史上有关火矢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周礼》,但火矢在实战之中的正式运用,要晚到宋代之后。例如,在《宋史》中,便有记载,宋太祖开宝三年(年)五月:“兵部令史冯继昇等进火箭法,命试验,且赐衣物、束帛。”到了宋真宗咸平三年(年)八月:“神卫水*队长唐福献亲制火箭、火球、火蒺藜。”
至于在孙权大摇大摆地跑去“参观”魏*水*时,魏*为何不放火矢,除了考虑到三国时期火矢并未大规模运用到实战中,还有许多*事上的原因。
首先,在运用火矢之前,*队必须先准备点火装置,要在城墙上布置火盆和烧铁锥,可见,火矢准备的成本之高。火矢的制作要在普通箭头上或箭镞后绑缚易燃物,然后再进行点燃,以达到焚烧敌*的效果,然而,由于点燃火矢所需的油、火需求量大且不易运输,往往需要就地制作,在遭遇战和偷袭战中很难发挥作用。如此,即使在三国时期火矢已经被应用,由于魏*不可能料到孙权会亲自出寨观察曹操水*,他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火矢,也就无从放矢了。
除了*备制作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运用外,火矢也有难以精确瞄准目标的缺点。火矢制备需要“凡燔积聚应可燔之物”,由于箭矢在绑缚可燃物后容易改变飞行轨迹,因此需要“缚药轻重以弓力为准”且“度远近放之”。
相较于普通的干矢来说,火矢的命中更加难以把握。此外,由于火矢绑缚可燃物会导致穿透力减弱, 用以焚烧特定作战单位(如谷仓等辎重单位),而非用以直接射杀敌*,因为如果距离掌握不好,火矢有可能会在未靠近敌方对战单位之前便落入水中,失去应有的作战效果。
-----更多考试资讯、学习素材、教育心得
及青少年喜欢看的内容
欢迎 辑
贺君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