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了解课程详情
1.自去年起,我开始在岳阳市某中学的文学社上文学课,每周一次课,主讲儿童文学、古诗词和神话,到今天,已经带了两届初一。这个月起,我开设了「知雨文学课」,目前带了两个三年级小朋友,一个在岳阳,我每周上门去上一次儿童文学课;一个在济南,每周线上课堂上一次古诗词课。上这个课,一是为了赚钱糊口,二是想和大家分享文学的乐趣。能靠自己喜欢的东西赚钱何乐不为呢。
现在每周有三到四堂的课要上,每堂课的内容也不一样,这种紧迫、充实的情况使得我几乎每天都在备课,定教学内容,写教案,做学案,做课件,仔仔细细,不敢懈怠。上了几年的文学课,我深知上好一堂课的不容易,最害怕课上教师不知所云,学生答非所问,整堂课了无生趣。我不想浪费自己和学生的时间。
身处网络时代,草芥瞬间可以变成大树,我不想自己以草芥假充大树,让自己显得好像是文学教学的行家里手,可以随便说上一嘴插上一句。我所上的内容都是我自己用心研读所得,将这些内容教给学生,我认为不会害人,不会误人,学生的心灵不会窄化。我说这个话的底气在于我真的在文学和教学方面下了苦功夫,中学时读了几年闲书,诗歌、散文、小说、社科、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涉猎;大学听了几年课,文学思维得到训练;高中开始写作,大学写了大量的自然笔记、生活记录和书评;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成人都上过课,接触的人群广,实践了课堂,积累了经验;日常观察天气、植物、昆虫、日落等自然风景和现象,培养了观察力,提高了理解力,获得了与万物的共情。这些要点都是现在我能站稳讲台的原因。看到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很安心。2.昨天晚上八点开始给在济南的朱同学上古诗词课,这是第二讲,内容是《敕勒歌》,上一次讲的是李峤的《风》。讲《敕勒歌》是因为上一次朱同学在课上提到了这首诗,更因为“风吹草低见牛羊”跟上一讲的《风》有关,放在一起讲是好的。
朱同学,刚满9岁,今年三年级,活泼开朗,喜欢讨论,她妈妈向我介绍她的时候把我吓了一跳,说朱同学“最近喜欢看的书是半小时漫画系列里的,比如中国历史,中国*史,世界史,刚看完《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对历史还有甲骨文比较感兴趣,但是因为没人引导都是泛读。”三年级的小朋友 骨文感兴趣真是很少见。
上周上完 次课后,朱同学和朱妈妈都很喜欢,决定长期报课。朱妈妈很热情,问我要买什么书就直接告诉她。
朱同学呢,对文学是感兴趣的,也很聪明,能够很快理解我所讲的内容,还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只不过她比较爱用肢体语言来表达,看得出来她是很活泼开朗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喜欢新鲜的东西,正在体验社会,认知社会。只是朱妈妈对于这点有些着急,她和我说:“老师,孩子有个缺点就是,她有点好动,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特别是线上课,还麻烦老师多引导一下,你昨天那样引导她就特别好。”
对于朱同学好动这件事,我和朱妈妈的感受有些不一样,我和她说,这个事可以不用太着急,如果孩子活泼好动,不必非要让她安静下来;如果孩子是个急性子,也不必非要她慢慢来。只要孩子品行端正,这种外在的言行举止顺其自然就好。而且家长也看到了,小朋友虽然“好动”,但并没有脱离课堂去乱动,她的肢体语言都是在表达课堂上的内容,整个人其实还是跟着课堂来的,至于次数过于频繁的问题,昨天课上我也有引导她多用口语表达,少用肢体语言,这个转变要慢慢来。
3.正式给朱同学讲《敕勒歌》,讲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时,我说,什么是“穹庐”?放到今天,其实就是蒙古包。草原的歌者觉得蒙古包的屋顶犹如天空,四面垂地犹如地平线,一个个的蒙古包覆盖在一片片的草原上,而天空覆盖了所有的草原。朱同学没见过蒙古包,她直接用“锅”来形容,说穹庐就像倒扣的锅,四周的阴山就像锅沿。朱同学是济南人,她无法像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一样,一下子就懂得“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说的是,我们的房屋(蒙古包)像天空一样辽阔,而天空就像我们的房屋(蒙古包)一样笼盖着我们,庇护着我们。但她熟悉家里炒菜的锅,她用锅来替代蒙古包,以帮助自己理解这句诗的含义。我觉得她这样理解也很好,把握住了穹庐的“高阔”,也是一个好的比喻,一个好的比喻往往是从我们最熟悉的生活中直接拈出来的。
讲到 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时,朱同学更是给我了惊喜。我一步步引导她去感受和表达,在讲完“天苍苍,野茫茫”后,我问,草原上的青草是不会太高的,至少不会高到把牛羊给遮挡住。那为什么要说“风吹草低见牛羊”呢?或者说,如何才能看见风吹草低处牛羊时隐时现呢?朱同学是这样说的:草原上的草有点多有点高,牛羊都在低着头吃草,我们远远地看过去,看不清它们的脑袋,只能看到上面的一半,这种时候就分不清它们到底是牛还是羊了。但当风吹过的时候,青草起伏俯仰,它们的头就显露出来了,这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
我听完她说后,真是惊喜万分,我觉得这个理解太有意思了,“见牛羊”不是真的看不见牛羊,而是看不明、分不清牛羊,而在风的吹拂下,牛羊本真的样子就被我们看见了。我立马赞美朱同学,说她比我的理解还好玩,并带她简单回顾了一下《风》,说风除了可以解落秋叶、吹开春花、催起风浪、使万竿倾斜外,还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认清事物。
借着这股“风”,我紧接又问,全诗的风是从哪里吹起来的,是从头吹到到尾吗?朱同学又读了一遍诗,说不是,说前面都没有风,只有 一句有风。我夸她说对了,并借机又问她,如果《敕勒歌》从头到尾都没有起风,作者只是干巴巴地写,写有天,有地,有草原,草原上有牛羊,那画面好看吗?朱同学立马说,不好看,那就全是静止的了,整个画面就太安静了。我说,对啊,那真是太安静了,那么辽阔的大草原却没有风吹过多寂寞呀,有了这个风,我们就能时不时看见牛羊,就会有突然发现牛羊的那种惊喜感了,要知道,发现风吹草动之中浮现出牛羊,才是草原最美丽的时候。而且风中还会传来远处各种动听的声音,你想一下,是不是会有青草抻大抻长的声音,牛羊讨论青草口味和阳光的声音,还有人们歌唱草原的声音。朱同学听了直点头。
课的 ,我还简单讲了一下王羲之的《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把《敕勒歌》和《奉橘帖》放在一起讲是有考虑的,前者是民歌,歌唱的是人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后者是信札,传递的是人对亲友的贴心与爱护,两者都包含着人情的温暖与厚重,都是人活在大地上的信心。放在一起讲,可以让小朋友更加懂得人应该怎么样去好好生活。下课前,朱同学对我说,我今天好像跟你一起去了一趟大草原,还一起吃了三百枚橘子。两个人一起笑。
如果没有有山一起生活该多寂寞呀
清远西西攒猫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