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诗画天地”免费订阅本刊先来看一首王维的五律:《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迳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第二联,如依散文语序,则当为:兴阑始知啼鸟换,坐久更觉花落多。第三联,不能用现代语法去分析。古人或称之为错综问答格,即“迳转者何?回银烛也;林开者何?散玉珂也”。从经验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情形:路径转弯的地方传来了光亮,那是在银烛之光照耀下,一群人回程;树林陡然开阔,空中遂飘散着玉珂的声音。这两联,既有成分的省略,又有语序的错综,复杂多变,不同于散文的句式。而这样的句子,就是诗化的句式,就是诗中能够出彩的句子。大致说来,诗化的句式,不同于散文句之处在于以下几点:一、语序的错综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杜甫《夜宴左氏庄》)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山林十首》)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山林十首》)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杜甫《冬日有怀李白》)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杜甫《杜位宅守岁》)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杜甫《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崩石攲山树,清涟曳水衣(杜甫《重题郑氏东亭》)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杜甫《峡口》)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杜甫《得弟消息二首》)路人纷雨泣,天意飒风飘(杜甫《故武卫将*挽歌三首》)这种语序的错综,在王维那里还不是特别常见,而发展到杜诗,就随处可拾了。一般而言,这种错综的句式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把你最想强调的东西放在最前面。另外,通常是用在律诗中间对仗的二联,如果一联用了错综句式,另一联就不要这样用了。二、成分的省略如:方朔金门侍,班姬玉辇迎(王维《早朝》)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王维《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书生邹鲁客,才子洛阳人(王维《送孙二》)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杜甫《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伊昔*花酒,如今白头翁(杜甫《九日登梓州》)今天江南老,他时渭北童(杜甫《社日》)故国风云气,高堂战伐尘(杜甫《中夜》)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杜甫《送远》)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水静楼阴直,山昏寒日斜(杜甫《遣怀》)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句子中成份的省略,就使得句子更加的紧凑,能够容纳更多的东西,也能够引起更多的联想。三、十字格有时候,诗的上下句连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上下两句贯注一气,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十字格”。如:仍闻遣方士,东海访蓬瀛(王维《早朝》)结束平阳骑,明朝入建章(王维《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王维《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王维《送钱少府还蓝田》)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杜甫《巳上人茅斋》)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山林十首》)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杜甫《重过何氏五首》)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杜甫《重过何氏五首》)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杜甫《冬日有怀李白》)这种句式,可以用在首联,也可以用在尾联。 用在尾联。用在尾联,一气直下,更增加诗的雄健之气。而如果上下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贯注一气,且是对仗的句式,则即俗称所谓流水对。如: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嘉此幽栖物,能齐隐吏心。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何路沾微禄,归山买薄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秋常苦雨,今日始无云。字眼五言句的字眼多在第三字,也有在第二字、第五字或第二及第五字的。一般字眼不用“虚”字,而用表示“动词”或“形容词”的实字。字眼用得好,诗句自然矫健。字眼在第三字: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沙平连白雪,蓬卷入*云。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艰难归故里,去住损春心。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字眼在第二字: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坐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字眼在第五字: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为客*金尽,还家白发新。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字眼在第二及第五字,老杜最喜用之。此法最能令诗句振起: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楚设关河险,吴吞水府宽。要记住一点:一句之中,字眼最多不要超过两个,一首之中,不要有两联以上字眼位置相同。过犹不及,如果多了,也就会让人审美疲劳了。最怕通首字眼都在一个位置,那是最要不得的。请看下面这一首:隋堤曾折柳,倦客又登临。去驿看迢递,轻舟过峻岑。津堠悭旧梦,别浦怨重吟。斜阳方冉冉,往事忽沾襟。所有字眼都在同一个位置,句法极其死板,就是一首失败已极的作品。
词眼
所谓“词眼”如“诗眼”,顾名思义,就是诗词的“眼睛”。笔者称之为“字眼”。通俗地说,它是诗词句中最显眼、最生动、 有活力和色彩的“字眼”。诗词的炼字,有所谓的“诗眼”、“词眼”之说。
“词眼”是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好的“诗眼”、“词眼”,能增强诗词的色彩和活力,使诗词的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达到 的效果。因此,诗词“字眼”是诗词爱好者的一门必修课。学好这门课,对诗词创作和欣赏很有帮助。(一)“词眼”的特点 1、新奇而自然。孟浩然诗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淡”、“滴”轻灵自然,别有会心。再如秦观《满庭芳》中的名句:“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其“抹”、“粘”二字,《踏莎行》中“砌成此恨无重数”的“砌”字,都是出奇制胜,不落窠臼,又自然贴切,无雕琢之感的词眼。 2、含蓄而凝练。杜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鹂空好音。”用“自”、“空”两字写出英雄身后的冷落、萧条,是善用虚词的例子。此联中“自”、“空”又是拗救字,诗人在此联中着意用“拗句”,既体现了他的用心,也反映了声韵与内容的一致。 3、准确而形象。杜甫《遣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句中的“出”、“斜”,分别与“细雨”、“燕子”相呼应,如一幅幅画面,姿态逼真,动感十足。杜甫还常以颜色字作句头,使句子的色彩更加突出鲜明。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秦观也是个善于用颜色字来美化意境的高手。如“红粉脆痕,青笺嫩约”,“碧水惊秋,*云凝暮”,“夕阳流水,红满泪痕中”等等。(二)词眼在词中的几种表现形式1、在句中用以翻出新意。如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恨”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2、借以增添情趣。如韩驹改曾吉甫“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为:“深”、“里”为“冷”,改动两个字,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与“水晶宫”,转眼显得雍容高华,超凡脱俗。3、靠它加强形象性。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韩愈帮贾岛斟定“僧敲月下门”,是取“敲”字的声音(上句为“鸟宿池边树”,已是关门上闩的时候,“推”是推不开的,只好“敲”了);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4、关乎诗意的精确。如齐己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技”,使“一技”与“早”意丝丝入扣。有的词眼还有助于铸就诗词的意境。洪瑹《阮郎归》词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近的春天。(三)怎样去炼词眼1、掌握句式的着力点。古人有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的说法,如“孤灯然(燃)客梦,寒件捣乡愁”(岑参),“危峰入鸟道,深谷写(一作“富”)猿声”(郑世翼),“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许浑),“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章孝标)。因而主张五言诗要在第三字上着力,七言诗要在第五字上着力。这种说法是不无道理的。五字句与七字句的节奏多作上二下三与上四下三,如“孤灯——然客梦”与“万里山川——分晓梦”。而意义单位又往往与节奏单位相统一,在五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语,第三字是动词所在;在七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语,第五字是动词所在。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锻炼字眼的重要对象。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原因在于,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诗眼也并不局限于动词一个类别。“身轻一鸟过”、“白玉堂深曾草诏”,便是不受诗眼在第三、五字说法局限的例子。这在词里,句于参差不齐,句法千差万别,当然更无从咬死第几字方得为眼,所以“绿肥红瘦”(李清照)既不妨以二、四字为眼,“宠柳娇花”(前人)又不妨以一、三字为眼。应该说,锻炼诗眼、词眼,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条例可循。有的诗词本来无需在字眼上追求,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病后初见的春色,已是形神毕肖,就无需乎再加炉锤之功。韦庄的“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技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意境浑成,也就不必要再在字眼上煞费苦心。如果是有待锻炼的字句,那么,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意辞关系上,前人是有过不少精辟的见解的。《文镜秘府论·南卷》提出“精练意魄”。杜牧《答庄充书》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韩愈帮贾岛推敲字句,正是从前后句文意的关联上选定“敲”字的。2、掌握多种修辞方法。修辞的格式不一,古人大致分为赋、比、兴三类。现代修辞学分类细密,多达几十种(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辞格本身并无高下之别,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但就各种辞格相比较而言,在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则是拟人化的手法。诗人、词家既“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王国维《 词话》)。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拟人的辞格被广泛采用。“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崔道融《溪上遇雨》).“衔”与“喷洒”一经入诗,“黑云”便具有生命,犹如神尤一般活动了起来。此外,夸张、通感等手法,在锻炼字眼时也常为诗人、词家所瞩目。“寺多红叶烧人眼”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动人心目,给人以强烈印象,正是由于巧用夸张、通感,炼出了“烧”字、“闹”字的结果。3、大量掌握词汇。精通词类的活用,对于锻炼诗眼、词眼也至关重要。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由于其特殊的性能,固然应该成为锤炼的重点,但对于其他词类,即使是似乎无足轻重的虚词,也不可轻易放过。周邦彦咏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用了一个虚词“似”,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和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阴铿写送行迟到,只见“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若不经意进入诗中,对于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却有着画龙点晴的妙用。词类的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在锤炼字眼时也值得重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与风雨联系到了一起,并且用叠印的手法清晰展现出变化前后的异同。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当然,要写出好诗,要锻炼出足以振聋发聩的诗眼、词眼,最根本的还在于作者胸中有丘壑,眼底有性情。如果置真情实景于不顾,而只是在字句之间掂斤论两。那么,对于诗眼、词眼的追求,对于好诗、好词的向往,终不免象海市蜃楼一样,会化为子虚乌有的。(四)“词眼”的炼法与运用从以上例析中可以看出,“词眼”,不仅在句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炼好用好它也并非易事。因此,我们要在“字眼”的炼法和运用上狠下工夫。1、“词眼”的炼法{1}炼字。炼字,主要锤炼的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其所处位子,五言常为第三字,七言常是第五字。如: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余”、“上”)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飞”、“结”)杜甫:“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燃”、“捣”)杜甫:“织女机丝虚夜月,石惊鳞甲动秋风。”(“虚”、“动”)另外,处于其他位子的字眼也有,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力在第二字(孟浩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力在第五字(王维)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用力在第四字(白居易)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用力在第三字、第七字(杜甫){2}推敲反复推敲,也是炼字常用的方法之一。推敲,最基本的作法就是要弄清“词眼”所用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字在句中的神态与色彩,尽量把能表现诗意及 效果的“字眼”展现出来。在这方面,古人留下许多“推敲”的故事和趣闻。如常被人提到的有贾岛“僧敲月下门”与“僧推月下门”的“推敲”故事。又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反复推敲修改十余次才正式定稿的。{3}修改鲁迅曾经说过: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合理的好的修改在“字眼”的锤炼中是十分必要的。如前述的王安石诗句改“绿”字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清人袁枚曾说:“(诗)不改则心浮,多改则机室。”正如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改诗也是一样,诗不可不改,但也不可多改,更不能滥改和乱改。不改则已,要改就要改好,改出 色彩和效果。前人改诗失败的例子也有。如滕元发《月波楼》诗中有“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连”,周紫芝认为“直”字太俗太露,将句改为“天光自与水相连”,《竹坡诗话》从诗的精神贯注来看,改句并没有超过原句,本可不改。清人何文焕再改为“野色旷无山隔断,天光远与水相连”,(《历代诗话考索》)原句“无山隔断”已寓“旷”意,“与水相连”也有了“远”意,原来两个虚词“更”、“直”劲拔有力,颇有精神,如此一改再改,越改越弱,有失原味。2、“词眼”的运用常言道,“炼”的目的为了“用”。怎样运用?我认为,要坚持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准确性原则。就是要准确把握“词眼”的属性、字义、用意和相关关系等。诗词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篇(首)、句、字融为一体,立意、命题、选材、用字、结构等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强调“词眼”,切不可丢了章法,顾此失彼。若单纯追求“词眼”,牟取“新奇”,那就会本末倒置,甚至会破坏词意。正如刘熙载所指出的那样:“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竟巧,岂能开阔变化,一动万随耶?”二是创新性原则。创作实践证明,诗文都贵在“出新”。同理,运用“字眼”也在于创新。创新,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吸取古典诗词中的精华,又不能因循守旧,生搬硬套。要与时俱进,拓宽新思路,探索新方法,锤炼新“字眼”。三是灵活性原则。就是要根据诗词创作的需要,灵活运用“词眼”。要按照不同的诗词内容,去挑选适宜的、最能展现其内容和神志的“词眼”。尤其在挑选“词眼”伤脑筋时,一定要讲究技巧和方法,多思考、多比较,不要急于求成,滥竽充数。每当遇到难下手或不满意时, 进行“冷处理”,以期能跳出原思路,转换角度,寻找 选择。宋人唐子西写诗,就是采取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当写诗被卡住时,先把笔放下,待次日再写或再改,改了后再等几日,取而读之,如此反复琢磨,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方才定稿。来自网络图书
网上优惠价
原创首发:现代诗5首;古韵10首合辑,20首专辑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