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茯苓
白茯苓,中药名。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通常为中药饮片。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科属分类
多孔菌科;茯苓属
性味归经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别名
白茯苓、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功能主治
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分布范围
分布于山东(山东半岛)、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安徽(南部)、河南、湖北、四川(中部至东部)、云南(南部)、贵州、湖南、广西和广东。用药禁忌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性状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质较松软,略具弹性。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赤茯苓:将棕红色或淡红色部分切成块状或片状。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炮制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鉴别
性状鉴别
完整的茯苓呈类圆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皱纹和缢缩,有时部分剥落。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近边缘淡红色,有细小蜂窝样孔洞,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习称获神块。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粉末特征
用斯氏液装片,可见无色不规则形颗粒团块、末端钝圆的分技状团块及细长菌丝;遇水使合氯醛液粘化成胶冻状,加热团块物溶化。
用5%氢氧 溶液装片,可见细长的菌丝,稍弯曲,有分枝,无色(内层菌丝),或带棕色(外层菌丝),长短不一,直径3-8(-16)μm,横隔偶见。
理化鉴别
粉末少许加 钾试液1滴,显深红色,如加α-萘酚及 ,显橙红色至淡红色。(检查多糖类)
取粉末0.5g加 10ml,水浴温浸1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冰 1ml使溶解,再加 1滴,显淡红色,后变淡褐色。(检查麦角甾醇)
薄层色谱取粉末2g,加 4ml,冷浸24h,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样于中性氧 板上,用苯-95%乙醇(9:1)上行展开,在紫外光灯(nm)下观察,有*绿色及紫色两个荧光斑点。
相关配伍
1.用于脾虚泄泻,白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白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白茯苓常与*参、白术、山药等配伍。白茯苓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2.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白茯苓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洛阳市中医药学校平乐正骨校区
(原洛阳市平乐正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