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古话:四季更替,适食而食,不时不食。这“不时不食”,看似简单,却有自己的趣味,有自己的哲学体系。春天里的美食,正是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准备好食材,尝到头口鲜。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言道:“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肝属木,味为酸,五行木胜土,土于五脏为脾,味为甘。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记载:“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
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他们告诫我们:当春天来的时候,要减少酸的饮食,而增加甜的饮食,这样可以养脾胃,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大地由闭藏开始生发,人体也逐渐由冬藏转入春生。
春天里,万物欣荣,生机蓬勃,也是人体生理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早春时候,冬春转换,气温仍旧偏冷,所以饮食应侧重于温热的食物。饮食应选择热量较高的主食,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吃春天刚长出来的植物,最宜保养阳气,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顺应时节食用蔬果鱼肉,才最为贴近自然。
民间素有“尝鲜无不道春笋”的习惯,春笋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少淀粉、粗纤维的健康食材。虽说竹笋一年四季都有,并不是特别强的时令食物,而春笋让人这么记挂,还是因为它是一年里最鲜美的笋。
竹笋食用前应先用开水焯过,以去除笋中的 。要靠近笋尖部的地方顺切,在下部横切,才能在烹制时不易熟烂,而且更易入味。另外,鲜笋存放时不要剥壳,否则会失去清香味。
一晃又到了吃笋的时节,哪怕是再挑剔的胃口,恐怕也不能拒绝这个时候最嫩、 吃的春笋吧。春天湿气重,容易生病,吃春笋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油焖春笋”是一道传统风味菜肴,在南方,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烧,它选用嫩春笋,去壳清洗,烧沸水,焯春笋,热锅,进过五成热油翻炒,待锅边热气袅袅,弥漫出喷香的油焖春笋味道时,加冰糖、*酒炒匀,改用大火收汁。
当春笋表面挂上一层即将焦化的糖汁时,色泽红亮,鲜嫩爽口,鲜咸而带甜味,让人百吃不厌。
茼蒿,也是春天的时令蔬菜,福建人叫鹅菜,江南一带叫马兰头。春天的田间地头,遍地都是茼蒿。茅草地、菜园边、小桥流水畔、竹篱茅舍旁……它探头探脑地长在杂草丛中,带点红色的马兰头是上乘。
在福建,茼蒿一般都是涮着吃,拌着吃,因为它的叶子太娇嫩,下锅炒会发黑。江南一带喜欢讲新鲜采摘的马兰头清洗干净,放入锅里煮开,略晾一晾凉,焯水去苦味,再捞起切碎,拌上芝麻油,加笋或香干炒,装碗里再倒扣到盘子里。
“明前马兰菜中宝,明后马兰羊口草”。意思是清明前的马兰鲜嫩清爽,是菜中一宝,适合食用;而清明后的马兰则叶老还有一股怪味,不适合食用,只能当作羊的饲草了。
俗话说,“正月葱,二月韭”,意思就是说二月里生长的韭菜是 吃的。
除此之外,韭菜还有着“春天 菜”的美誉,不仅味道清香,而且营养丰富,对人体非常有益。在中医里,韭菜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壮阳草”,还有人把韭菜称为“洗肠草”。
韭菜最家常的做法,就是韭菜炒蛋和韭菜饺子了。
我吃香椿,还是一位山东籍的朋友教的, 次吃香椿,它的味道,说是香也不准,贬为臭也不妥。习惯了以后,就上瘾了。每年初春,都记得提醒这位朋友,到连江贵安山林中摘香椿。
香椿跟韭菜有点相似,都是“重口味”的东西。我的做法一般是香椿炒蛋,或香椿饺子。香椿又叫“树上蔬菜”,是香椿树的嫩芽。谷雨前后,是吃香椿的 时节,民谚称,“雨前香椿嫩如丝,雨后椿芽如木质”。故清代文雅之人唤其为“吃春”。
香椿的营养成分远高于其他蔬菜,为宴宾之名贵佳肴,被列为“小八珍”之一。吃香椿也有讲究,因为香椿中含有亚 盐,所以吃香椿前必须开水烫过。还有香椿为发物,有陈年固疾的,少吃为妙,以免引发旧疾。
春天,是一个适合咀嚼的季节。荠菜,应该算是报春最早的精灵,乍暖还寒之时,它们已经迫不及待地钻出地面,在山间,在田野,郁郁葱葱着,给人无限生机。
“三月三,荠菜赛灵丹”。荠菜属于一年或两年生十字花科草本植物,一名“香荠”。因其叶茎清香浓郁,味道鲜美异常,被视为一种富有田园风味的佳蔬。
早在《诗经?谷风》中就有记载:“谁谓荼苦,其味甘荠”。古时荠菜捣泥,名为“百岁羹”。还有以荠菜作馅做春饼的习俗,至今还广为流传。如用荠菜与肉馅一起包馄饨、饺子、包子,更是味美可口。苏州的荠菜炒肉丝,是历代相传的时令名菜。
荠菜鲜美,非一般菜蔬所能比拟,民谚有“吃了荠菜,百蔬不鲜”之说。荠菜食用方法多样,风味独特。或凉拌、或清炒,或汆汤,可随意调剂。简单些,蘸酱就可以吃,又香又鲜,美味至极。
地衣常常会被叫做“地木耳”和“地皮菜”,它紧贴*土而生,每一片都像大地的耳朵。地衣酷似木耳,只不过没有木耳那样肉质肥厚。只要春雨过后,就会在地上一片片一朵朵地冒出来。
地衣捡拾快捷,清洗亦是方便。洗净的地衣用最经典最简单的烧法翻炒出原真的鲜味。干净的地衣在开水中烫过,捞出挤干,起锅倒油翻炒,调味之后即可出锅。
烹调过的地衣,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如粉皮之软,但比粉皮为脆,润而不滞,滑而不腻。加盐、酱油、葱花凉拌,再淋上麻油拌匀,清新爽口;加入鸡蛋大火煸炒,淋上米酒,色泽澄亮,鲜味扑鼻;加韭菜焖炒,入口绵软,唇齿留香。
我 次吃炒地衣,是在平潭的后田村。那时我母亲在那教书。有次雨后,外婆带我去捡地衣,才认识了地衣,那爽口绵软的口感至今难忘。
因靠近海边的缘故,福建的海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就拿福州一带来说,鳗鲡就是最值得一尝的春季当红海产。
鳗鲡产于广东、福建、浙江等省沿海及江河,属江海回游性鱼类,它们在淡水中生长,却需要海洋中产卵繁殖后代。福州鳗鲡、短头鳗鲡和乌耳鳗鲡均为福建省特有种。
闽江口一带的鳗鲡,春季时期最为肥美,滑嫩之余不会削身,以短身而肥者为上,大小在1.5斤左右的 ,春季白鳝肉质最为结实,有弹性,是适合春季的良材。
栖于山涧、溪流和水库的乱石洞穴中,还有一种鳗鲡,福州人叫“溪滑”。各个溪流均有分布。福州烹饪鳗鲡、溪滑的方法,常见的有“豉汁蒸鳗鲡”,“清炖溪滑”等做法,清炖时倒入一些当地自酿的“青红酒”,味美,滋补。
白刀鱼,是闽江奉献给福州人特有的江鲜。这种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甜美成为市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清蒸白刀鱼,有“仓山 美味”之誉。
鲥鱼俗称鲥刺,有回游习性,四月开始鲥鱼生殖季节,亲鱼入闽江口产卵。鲥鱼与白刀鱼,都是春季极美味的河鲜,做法也大都以清蒸为主。
一年之计在于春,万物生长在于春,春天对于我们人类也一样重要,在众多春季食材中,既有“阳春白雪”,亦有“下里巴人”,喝一口滋补的“溪滑”,啖一口鲜美的白刀,再嚼几口乡间的春笋,因潮湿而被影响的灰色心情顿时绽放光芒。
春天的滋味,就应该是这般,既鲜嫩又带有阳光的味道。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