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人民
是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
数千年来
他们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
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
而其生活的传统聚落
正是其独特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
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黎乡
有望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 黎乡”王下乡的壮美风光。骆云飞摄
海南岛的地势四周低平,中间高耸重峦叠嶂间,河流纵横撒落下大小不一的丘陵性盆地和河谷阶地黎族村落就散布在山峦之间的盆地、峡谷和部分海滨平原上▲图为航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南喜峡谷。骆云飞摄
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称黎族“居外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清代张庆长《黎岐纪闻》记载黎族“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或被以葵叶或藤叶”古籍中的黎族传统民居今日仍可在个别黎族村落看到三面环山,椰林掩映位于东方市江边乡的白查老村现存黎族船型屋81间、谷仓6间是目前海南省保存 、规模 的黎族传统村落被誉为“黎族 的精神家园”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活化石”▲航拍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林士杰摄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用藤条、树枝、木棍扎制屋架茅草覆顶,草泥糊墙犹如一艘倒扣的木船▲图为白查村船型屋——民居。林士杰摄
在生产力低下、环境艰苦的时代这种取材简单的房屋不但能防风遮雨而且冬暖夏凉给居民提供较为温馨的栖居住所▲图为船型屋——谷仓。符宇群摄
船型屋内中间三根高大柱子象征着男人房子两边六根矮柱象征女人代表着一个家是由男人、女人组成的其房屋的建造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的建筑智慧更反映其丰富的精神世界▲船型屋内部。符宇群摄
地处五指山西麓的毛阳镇初保村村子依山而建村前有潺潺流水和层层梯田村落的选址完美符合黎族人的传统理念地近山麓、河流和田地,方便出入也适合进行狩猎、捕鱼和耕种▲航拍五指山毛阳镇初保村。五指山市毛阳镇供图
村内保有46间茅草屋自上而下呈阶梯状分布房屋四壁均为木板结构顶部是茅草材料因地制宜、悬空而建的“吊脚楼”隐约可见黎族传统民居干栏式建筑的影子▲图为初保村的黎族茅草屋。符宇群摄
保存古老原貌特色的初保村有“黎家 村”的称号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图为初保村的黎族茅草屋五指山市毛阳镇供图
年至年间德国学者汉斯·史图博先后两次深入海南中西部地区记录所见所闻他曾到过的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曾是海南岛最偏僻的山区而如今,随着当地旅游的开发史图博笔下的绝美风光与神秘文化正在向世人揭开其神秘面纱▲图为王下乡的自然风光。骆云飞摄
南尧河十里画廊风景如画天然溶洞皇帝洞*斧神工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钱铁洞藏着诸多远古的秘密▲图为皇帝洞。*艺摄
在洪水村金字型茅草屋风情的民宿掩映在热带的绿树繁花中青山环绕、稻田金*如油画般的美景尽收眼底▲图为王下乡洪水村新貌。骆云飞摄
在浪论村
山林静谧,泉水淙淙白天可捉鱼摸螺夜晚则伴着满天星光在溪涧声中入眠▲图为王下乡一景。王晓斌摄
稻田、山林溪流、星空以及淳朴的黎族百姓……共同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图景让人流连忘返▲王下乡的田园牧歌生活。*艺摄
黎族传统民居、村落体现了黎族人民与自然生活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完美适应的传统生活方式是黎族历史和文化的物质性见证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 的样本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古老的黎族传统聚落正在快速消亡在海南岛的黎族百姓已全部搬离茅草屋的今天以黎族传统民居为代表的黎族传统文化亟需抢救性修复干预▲航拍王下乡洪水村。林士杰摄
许多人希望借助“申遗”古老灿烂的黎族文化可以焕发新的光彩成为代表中国的又一张靓丽名片(作者:*艺)
编辑:蕾姆
点在看分享好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