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

这次终于轮到宋代名窑——定窑了。在中国陶瓷历史长河中,定窑没有《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开疆破土的历史地位,没有《中华白瓷的鼻祖——邢窑》创烧白瓷的历史贡献,没有《中国瓷器的 ——汝窑》那么高贵素雅、孤傲天下,也没有《曜变得紫霞——钧窑》那么惊艳夺目,但是,定窑就像一艘巨轮,凭着朴实的釉色、洁净的胎骨、美观的器形、高雅的装饰艺术、先进的规模生产、符合大众的实用功能,引领着中国瓷器的发展方向,将中国瓷器由最初青色为主、后来“南青北白”的对峙势态,转向到了以白色瓷为主的发展轨道,成为中国陶瓷史当之无愧的“拐点”。为什么如此评价定窑?且听我引经据典、释疑解惑。

北宋定窑划花螭纹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概述

定窑,即定州窑,有时也泛指定窑系、定窑所生产的各种瓷器。定窑的中心窑区分布于古定州所属的曲阳县龙泉镇涧磁村以及周围的野北村、北镇村、东西燕川村一带,中心窑址就是涧磁村。涧磁村位于太行山东麓、保定西面灵山脚下的丘陵地带,这里有着丰富的优质瓷石(高岭土)、釉料和松木、煤炭等燃料资源,加上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商路畅通,是一块得天独厚的置窑之所。涧磁村以南大约多公里的邢台市内丘、临城,就是中华白瓷的鼻祖——邢窑所在地。

定窑古窑址地理位置图

我在《中华白瓷的鼻祖——邢窑》一文中讲过,早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邢窑受南方越窑影响生产青瓷,经过不断探索,在北朝时 创烧出了粗白瓷之后,唐朝时终于烧制出成熟洁净的细白瓷,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映衬局面。白瓷的诞生,让世人惊叹不已,打开了瓷器胎釉由青色向纯净洁白迈进的大门,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的一次重大飞跃。就在邢窑如日中天的晚唐时期,邢窑所在地以北不远处,位于曲阳县龙泉镇涧磁村的曲阳窑(即后来的定窑),开始师从邢州,置窑烧瓷,并且技术日渐成熟。

清光绪版《曲阳县志》中介绍龙泉镇涧磁村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定窑不仅模仿和继承着邢窑的技术和工艺,追随着邢窑的脚步,在邢窑白瓷的光环之下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同时特别注重新的探索,在器形设计、装饰方式、胎釉工艺、装烧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特色。进入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邢窑因资源枯竭、连年战乱以及生产技术固步自封等原因,由盛转衰,而定窑却由弱变强。到北宋初年,定窑不仅取代了邢窑的位置,使中华白瓷得以继承和发展,而且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大幅提高,极大满足了当时国内外需求,迎来了自己辉煌时期。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高7.4、口径17.8、足径4.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涧磁村定窑古窑址平面与位置图

定窑和邢窑类似,产品主要以白瓷为主,兼烧黑色瓷、酱色瓷、紫色瓷、红色瓷和绿色瓷,也就是各类文献上所称的白定、黑定、酱定、紫定、红定和绿定。定窑产品器形规整,品种繁多,主要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主,其实用性和观赏性都很高。定窑技术最独特之处,就是发明了新的装烧方法——覆烧法, 限度地利用空间,既节省燃料,又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提高了产量,为陶瓷业的规模生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全国的瓷窑都产生很大影响。定窑的装饰技法以印花、刻花和划花为主,纹样丰富多彩、秀丽典雅,深受世人喜爱。

唐代定窑壶高18.5、口径6.8cm河北省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藏

定窑在北宋一直处于鼎盛时期,虽然没有汝窑青瓷那么引起皇室青睐,但其产量巨大、胎质坚硬、釉色精美,在全社会形成风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西域和海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国内很多瓷窑竞相仿效,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白瓷窑体系——后人把它叫定窑系。现代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河北临城、井陉,河南鹤壁,山西平定、介休、霍县、阳城、盂县,四川彭县,江西景德镇、吉州等地在宋金元时期均曾烧造过与定窑瓷器风格相似的瓷器,俗称仿定,其中景德镇粉定也称南定。定窑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造型和纹样上,在薄胎器成型、覆烧法推广、煤燃料利用等技术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瓷器制造业的进步。

五代定窑刻花莲盖罐(带官字底款)高7.8、口径5.7cm上海博物馆藏

如果说邢窑是白瓷的鼻祖,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青瓷、白瓷对峙格局的话,那么定窑就承担了白瓷致胜的关键角色,将中国的陶瓷理念,完全领引向了“以白为主”的新格局,这就是我将定窑称为“中华白瓷的拐点”的原因之一。

北宋定窑白釉荷叶式盏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地处宋辽、后来宋金边境,定窑在北宋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饱受战祸的影响。从混乱的五代开始,辽(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后晋“儿皇帝”石敬瑭、从石晋王手中攫取了幽云十六州,将辽、后周(后来的北宋)边境推到了今天的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并以此为基地,不断袭掠中原。而定窑所在地定州,富足且处在边陲,和平时对外贸易相当便利,但却时不时要受到来自辽国、契丹的奔袭和掠夺,特别是公元、、年的多次宋辽大战,对定窑造成相当大的破坏,即使公元年宋辽订立了檀渊之盟,但来自契丹辽人的侵掠始终没有停止过。尽管如此,由于广泛采用覆烧法和印花技术,定窑在北宋后期进入了最鼎盛时期,并引领了天下陶瓷发展的风尚。

北宋宣和五年(公元年)疆域图(红星处为定窑所在地)

对定窑 次致命性打击发生在公元年的“靖康之祸”。大家知道,缺乏战略思维的北宋,在和北面的金国联合于公元年赶走了契丹辽国之后,和最可怕的金国直接怼上了,于公元年即靖康二年被金国所灭,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几乎全部皇室被虏北上,史上也称靖康之难。大战中的定窑,毁的毁、窑工逃的逃,于公元年即金太宗天会五年被纳入金国版图。

公元年靖康之难后南宋与金国对峙图(红星处为定窑所在地)

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从公元年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到公元年即金世宗大定元年的约34年时间里,定窑处于完全荒废状态,可见战争的破坏力之重。很多文献上说,定窑的命运就此已经终结,这是不对的。事实上,金世宗完颜雍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振兴经济、安民强国的*策,使得定窑又逐步起死回生,这时期生产的定窑瓷器考古上多有发现,也叫金定。但是金朝自从消灭了北宋之后不思进取,朝野腐败盛行、治国无策,导致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定窑难有起色。从金定实物看,金代的定窑从原料、制坯、加工、纹饰到烧窑技术,基本延续了宋制,但多有发现此时开始使用一种“叠烧法”的装烧技术。“叠烧法”是将器物先刮去一圈釉面以防止粘连,然后叠放一起入窑烧制,这种方法优点是产量更高,但器物品质不好。所以“叠烧法”在定窑的出现,明显是只顾产量而不顾品质,被认为是定窑走下坡路、衰败的技术证据。可以说,定窑在金国统治时期,就开始衰败了。

金定窑牙白印花菊花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定窑形成毁灭性打击的是蒙金战争。从公元年开始,成吉思汗趁着金国大臣专权、朝野混乱之时,率领窝阔台、木华黎、托雷等部,联合南宋,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征金战争,其中窝阔台部采取长驱直入南部迂回策略,于公元年(此时窝阔台已经继承了汗位),在三峰山地区与金国进行了一场史上极其惨烈的三峰山之战,金国被打败,至此一蹶不振,于公元年被蒙元消灭。蒙金之战异常惨烈,蒙古大*烧杀掠夺,所到之处一片焦土。北方的定、汝等名窑尽数被毁,无一幸免。

定窑所属的定州在蒙金战争后归入蒙元的版图。由于连年的战祸和蒙古野蛮管理和腐败朝*,定窑的窑工陆续逃往南方的景德镇——那里是一片蓬勃发展的新兴窑场,这个过程我在《略论元朝统治与元青花的关系》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很多文献中把定窑的终结推定在蒙金战争,认为金国灭亡定窑即告消失,这个结论也是不对的。请看以下证据:

《大元圣*国朝典章》典章二十二户部卷之八中记载了元朝对磁窑按二八抽分征税

《钦定续文献通考》也记载元朝廷对定州磁按照二八抽税

元英宗硕德八剌大臣拜柱等人纂修的《大元圣*国朝典章典章二十二户部卷之八》中“课程”条目中,记载了元朝廷的征税规则:从元世祖至元五年(年)起,磁窑二八抽分。清代嵇璜等人奉圣命编修的《钦定续文献通考》中也记载,元世祖至元五年(年)七月,元朝廷做出规定,对定州磁按照二八抽税。金国在公元年被消灭,在34年后的年,元朝廷对定窑专门颁布了征税法令,说明此时的定窑,还在运转中。二八抽分原是北宋对磁窑和其他工业的征税方式,内容是朝廷收取产品价值的20%,其他的归窑户自己所有,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这是宋朝非常科学的课税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宋朝的经济繁荣,并认为这是宋朝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性法令之一。元朝在这时候颁布这项早在多年前的北宋已经实行的法律,应该是希望重新振兴当时已经一蹶不振的定窑等工业经济。顺便提一下,在这之后10年即公元年,元朝大*挥师南下,灭亡了南宋,统一了中国。

金末元初定窑白瓷花卉紋大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细看金末元初时期的定窑产品,已完全采用叠烧法,粗制滥造、胎质酥松、施釉稀薄,和鼎盛时期相比,相差甚远。自从元朝统一北方之后,窑工南逃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南逃的窑工带走了工艺、带走了技术、带走了灵*,也带走了市场,定窑已无可挽回地步入快速衰败之道。就在元朝统一中国之后不久,随着景德镇窑的蓬勃发展,定窑已被景德镇窑完全取代,彻底丧失了市场和生存的条件,横贯唐五代北宋金元、辉煌了将近五百年的一代名窑——定窑,就此销声匿迹。

为什么叫定窑或定州窑?

一般来说,定窑就是定州窑的简称。古代多以地区的名字给瓷窑命名,如越州地区的瓷窑叫越窑,邢州地区的瓷窑叫邢窑,还有长沙窑、寿州窑、磁州窑、耀州窑等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定窑所在地是曲阳县,不归定州管辖啊。其实,在各个历史时期,定州的管辖范围是不一样的。历史上曲阳县本归定州管辖,到年解放后曲阳才归属保定直管。

《魏书卷一百六上志第五》记载:在北魏时由安州改为定州

据《魏书卷一百六上志第五◎地形二》记载,北魏道武帝拓跋圭因战乱平息后安邦治国的需要,在天兴三年(公元年)将安州改为定州,领郡五、县二十四,户一十七万七千五百一口八十三万四千二百七十四,曲阳县归属定州管辖。这是“定州”的由来。

《定州志》定州全境图,图中红色五星标注的位置就是定窑所在地曲阳县

从清道光二十九年刊印版《定州志》中所描绘的定州全境图可以看出,曲阳县位于定州辖区的西北边陲,即图中红色五星标注的位置。下图是《定州志》中曲阳县境图,图中红色五星标注的位置就是定窑所在地——龙泉镇涧磁村的大致位置。“龙泉镇”如今已改名为灵山镇。

《定州志》曲阳县境图,图中红色五星标注的位置就是定窑所在地的大致位置

所以,定州窑或定窑的命名是准确并符合历史惯例的。在唐天宝年末年(公元年)“安史之乱”中,定州一度被藩镇割据,曲阳县在那段时间归属真定管辖,所以在唐代的一些文献中出现过把定窑称作曲阳窑。但是,我发现现代的一些文献中,也把定窑称作曲阳窑,这是对历史的无知,还是故意为之?

北宋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高4.3、口径19.2、足径12.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窑址的发现与发掘

在元、明、清时期,世人学习定窑技术、收藏定窑珍品、盛赞定窑功绩,虽说定窑已经消失但灵*一直驻留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尽管经历了斗转星移、沧桑岁月的洗涤,并未抹去人们对定窑的记忆,但定窑留存于世的痕迹却荡然无存。几百年来,人们对定窑窑址的确切情况一无所知。时间进入20世纪初,销声匿迹了七百年的定窑,再次引起世人的探寻兴趣。

叶麟趾著《中外陶瓷汇编》(年出版)

年代初,中国陶瓷界的泰斗人物、北平大学教授叶麟趾先生(即叶赫那拉·麟趾,我国 陶瓷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叶喆民先生之父)到曲阳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了曲阳的定窑遗址,于年出版了《中外陶瓷汇编》一书,对外公布了中国历史上各个瓷窑的名称、位置、瓷品和典型特征等资料,叶老在书中还特别详细地记录了自己对定窑窑址的考察和研究情况。《中外陶瓷汇编》已经成为后来寻找定窑、研究定窑所必读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作。此后,曲阳便开始引起了全世界的







































治白癜风哪里
北京白癜风哪治的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koucaoa.com/dcxt/2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