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空间
该栏目主要刊发具有时代感、生活感的散文佳作。白龙江畔土酒醇□汪树峰
居住在舟曲、迭部两县的藏汉群众,在饮食生活上,都有喜喝家乡土酒的习惯,认为常喝土酒能调血养气,滋阴壮阳,生津解困,益寿延年,是上等的滋养品,因而,当地每户人家都要自己酿造土酒。
白龙江畔盛产的青稞大麦,是酿酒的主要原料。酿酒所用的粬子,是当地群众平时自己制造的。先把大麦纤或青稞渣炒干、粉细后,再掺和青稞熟面,用带有药性的花草熬水搅拌而成,待发酵后,再穿细绳吊挂在房檐晒干即成。
酿制土酒时,其工序可分为“卧曲”、“煮烤”两个阶段。
“卧曲”时,先将打碾去掉皮壳的青稞粒选筛淘净,倒入锅中煮成七八成熟后,用漏勺或竹具舀出置于箕篮、木槽或案板上,控干水,再放在阴处摊凉,待温度降至适度后拌上适量曲子,翻搅和匀堆放一处,捂严盖实,经 日即可发酵,当闻有酸甜味时,便揭盖刨开,冷却后可装入清洗干净的大缸内,用塑料蒙住缸口,盖上木盖,接着用泥密封缸口,如遇天冷,则将酒缸用软草或衣物四周捂实,以便保暖,或置于炕角处以恒温促其发酵。这装在缸内的青稞便称糟酒了,存放数月,便可启封煮烤。
“煮烤”的方法较多。一是先将缸中的糟酒,根据所需取其若干,盛放在灶头铁锅内,同时掺入少许凉水,再将一大瓷盆倒扣于锅口,瓷盆壁有一小圆孔;锅头上另放一瓷缸,缸壁有相对两孔一高一低,瓷缸的低孔对准扣在锅上的盆孔,用一竹制套杆穿通三孔,在缸壁高孔处再插一节滴酒竹筒,连接套干,并用面浆密封孔与杆之间的空隙。这——时锅头上的瓷缸内要倒满凉水。当锅底小火缓烧,锅中的糟酒煮沸,蒸汽便顺竹筒流动,因竹筒的中间部分浸泡在瓷缸的冷水里,蒸汽经过凉水自然冷却,由气体变为液体,从缸壁高处的竹筒口流出,滴于下方一盆内。用此法煮烤成的酒称烧缸酒。二是将糟酒掺水放入锅后,糟酒中央置一瓦盆或瓦罐,之后将一专用箩圈套放在锅口上,箩圈顶又放一口铁锅,锅底清洗锃亮,锅内添满凉水,此锅俗称“天锅”。这样,待用小火煮沸灶锅内的糟酒时,蒸汽便腾升,弥漫在冰凉的天锅底,遇冷后变为蒸馏水,顺锅底端淋入瓦罐内,这便是酒了,天锅中的凉水上升到40度左右时,这锅酒方可煮完,用此法煮烤成的酒称天锅酒。三是将糟酒取出盛于陶制的小瓷罐,注入开水,再煨在火盆旁烤沸,便可插入一根一头破成十字缝口的竹筒来直接吮吸,这叫罐罐酒。罐罐酒既方便又实在,土味地道,是当地群众平常最喜欢饮用的一种。无论哪种酒,都因是土法酿造,故统称为土酒。
土酒的煮、烤过程,只能是一次完成,因此无头曲二曲之分。这种酒虽然度数低,但纯属粮食酿造,质纯味正,后劲极大。土酒的质量优劣,不仅取决于粮食的好坏,而且更讲究水质的优劣和密封存放的时间长短,一般是越久越好。
煮、烤土酒的活儿,完全由家庭中的媳妇们来承担,她们大都有酿造土酒的娴熟技术。品尝一家土酒的好坏,是评价家庭媳妇是否能干的标准,如果酿出的酒盛在碗里是清亮透明的,喝进口里味道醇香浓厚,众人一定竖指夸口赞扬;如果哪家的酒喝后带酸味,颜色呈浑*,肯定是将凉水不小心滴入曲子内或把器具没洗干净,想必这家的媳妇懒散邋遢了。在众人的褒贬声中,哪位媳妇不想落个好名声呢?
在白龙江畔的村村寨寨,无论你走进谁家的门户,主人定会酙满一碗醇香的青稞土酒双手捧献让你品尝,这是对客人最尊敬的礼节和情意,非喝不行,即便滴酒不沾的人此时也盛情难却。
——原载年5月26日《甘肃日报》汪树峰散文集《山里江边》书影作者简介:汪树峰,男,汉族,甘肃省甘谷县人,年年初定居甘南。曾在州、县文工队任乐器演奏员,后长期以教书为生,业余写作,散文、词曲、诗歌作品散见于省、州各报刊杂志,作品被选编在不同书籍中,并曾多次获奖。出版散文集《山里江边》;出版民歌集《舟曲民歌》;《迭部史话》主笔撰写者;《多彩迭部》系列丛书“民族风情”分册主笔撰写者。
END投稿邮箱: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