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芒口鉴定定窑,这里都帮你总结好了

现在的大部分藏友鉴定宋代定窑瓷器一看泪痕,二看釉色,三看定窑瓷的芒口,虽然说这种判断方法并不够全面,但足以证明泪痕、釉色和芒口是定窑瓷器非常重要的三大特征,那么什么是芒口,为什么宋代定窑瓷器开始有了芒口呢?

定窑包金口食盒

定窑芒口瓷器创烧于北宋中期,在烧制芒口定窑瓷之前,宫廷除了使用官用型影青瓷外,还使用了采用匣钵装烧工艺烧制的没有芒口的定窑瓷器。这些非芒口定窑贡瓷,由于生产量低,成本较高,烧制时间不长,当时烧制的数量就比较少,至今已近千年,完整器存世量十分稀罕。

定窑银包

芒口覆烧有两大作用:一是提高产量,定窑的覆烧技术是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将碗盘类器物扣过来烧,垫圈组合的匣钵高度仅及一般仰烧匣钵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能节省窑炉空间,降低烧造成本,产量大幅提升。二是提高质量,正烧的瓷器很容易走形,大部分都是歪歪扭扭的。而覆烧是倒扣过来口沿向下烧制,接触面更大,受力均匀,膨胀系统是固定的,器形一般较为规整,变形情况大大减少,提高了成材率。

定窑包金口缠枝花纹梅瓶

覆烧产品出现的“芒口”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器物的美观,也曾引起皇室阶层及社会消费者的非议,但定窑并未因此而改变这种历经千辛万苦才获得的工艺成果,而是以“芒口”镶金、银或铜,再次走向市场并复入皇室引起皇室的珍重,称之为“金装定器”。

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碗

定窑镶金银口是帝王审美下的奢侈之举,是为了提高瓷器身份而采取的加工工艺,反映出当时的审美情趣和人们迷恋金银器的心理,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金佃工艺与陶瓷相结合,更赏心悦目,犹如锦上添花。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芙蓉纹花口碗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定窑白瓷镶金口、银口或铜口做法,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弥补因覆烧工艺而产生的口部无釉之缺陷,这种情况下的包口往往在漏釉部位以金、银、铜等金属包镶在口沿上,形成所谓“金釦”“银釦”“铜釦”来遮掩器口毛涩之弊。

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盘

镶金属口工艺早在五代时期便已出现,较之北宋中、晚期定窑由于覆烧造成的芒口而言,镶金属口远早于芒口出现之前。古人认为用金银器可以益寿延年,使用金银器是身份地位和富贵等级的标志。所以,瓷器镶金属釦,还有一种目的是为了表明使用者身份尊贵或显示豪华,这一类多见于五代宋初统治阶层使用的瓷器。

早期定窑加釦更多是受吴越金稜秘色瓷的启发,追随高档瓷器的典范,所用釦以金为主。北宋中后期采用覆烧工艺后,定窑釦口才兼有金、银、铜材质。事实上,釦最初对于瓷器就没有实际的功能,完全是在于追求色彩的丰富,彰显帝王用度的奢华,后来才主要是解决技术缺陷的要求。

芒口覆烧的垫圈是比匣钵更加浪费的,因仰烧匣钵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反而覆烧所需要的垫圈是一次性的。应该说,定窑为了烧制出更高质量的瓷器,转而使用相比匣钵更加浪费的一次性垫圈,成本因素也最终导致了覆烧工艺的消失。虽然如此,但瓷器上的包口工艺却没有因此消失,汝窑、官窑、哥窑等瓷器上均有发现。

想知道更多定窑的特点,那就点击下方李国刚高古瓷鉴定视频教程,更多古陶瓷捡漏小技巧都在里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koucaoa.com/dczp/134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