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应葵故乡点滴忆一一大丰的帘子与菊芋

NEWS

故乡点滴忆

一一盐城大丰的帘子与菊芋

江苏徐应葵

作者徐应葵,江苏盐城大丰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供职于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系中学语文教研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近年写有散文集《葵花吟》、诗集《葵花诗》。

几天前,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美篇,是大丰老乡群收集整理的,题为《大丰上央视了》,播出时间25分钟,我为家乡高兴。全篇中有两则内容引起我强烈的感情共鸣。

是大丰的芦苇。美篇记录了采访当地人具体介绍了芦苇的知识,並用图片展示了芦苇的不同形象,很美,我有亲切感。

关于芦苇,我有回忆散文《芦苇情缘》,全文长一万五千字左右。写的是我小时候的亲历生活,是我个人的一段成长史,也是我家史的一部分,又能算作一段乡村史。

在《芦苇情缘》中所写人、事、物、理、情,本文一律不提,这里另有话题。

故乡的芦苇帘

芦苇帘是用芦苇杆编制成的

秋天,芦苇成熟了,农家用镰刀把芦苇杆从根部割下,成梱地运到家门口。经过一番整治后,用专门工具把它们编成帘子。帘子的长短宽阔,须根据用户的各种需要而定。若作门帘,则挑选粗壮苇杆,按照门框的尺寸编制;若作窗帘,则用细瘦一点的苇杆,按照窗户的尺寸编制;若作晒东西用的帘子,那就要编得更宽更长。

编好后一卷一卷地分别捲起来,竖立在屋里,需用时扛一卷。

编好的苇帘很漂亮,*苍苍,亮光光,结结实实,因为所选苇杆是上等的,犹如小竹竿,用来编织的绳子也很牢实,加上制作精细,所以苇帘既美观又耐用。

苇帘,夏天农家的必须品,做门帘窗帘,白天挡苍蝇,晚上挡蚊子,送来一阵清香,投进一股阴凉,比现在的纱门纱窗爽。

秋天,收棉花了。大包大包的棉花需晒得干干的才卖得出去,收回的棉花咋办?架起一条或几条"巷",把棉花散在上面,不时地翻翻,如果阳光灿烂,一批棉花,两天就能晒得干干的。

这里要解释一下"巷"。这是一个启海方言词(音hang上声),究竟用哪个汉字,我也没十分把握,若用"行hang上声"也未尝不可,反正它们都因形获义、因形得名。巷,长长的,宽宽的,像一张很大很大的床。"大床"是这样搭建起来的:两张或三张长板凳,等距离排开,架上两根或三根毛竹,把苇帘卷展开铺平,即成。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垦棉区产棉花,这棉花是农民一年四季衣食住行的 经济来源,如在这时,没有苇帘作晒棉工具,那就完蛋了。那时没有计么水泥场地或塑料薄膜,即使有,也远不如苇帘通风透气。所以,直到现在,苇帘在当地还是农家的宝贝。

冬天,只要是晴天,农家没有不晒被子的。还是架起"巷"来,把被子一条一条平铺在"巷"上,从上午九点晒到下午三点,收被进屋,收进了暖和,还收进了太阳的香味。晚上睡进被窝,太舒服了,比现在的电热毯舒服。

春来了,海边的*花鱼上市,新鲜又便宜,海边农家买上百斤甚至更多,洗净,一条一条放在"巷"上沥水、晒干,然后保存魚干,或者用酒糟酿成糟魚,塞进坛子或小缸,用泥草将坛口封好,倒扣入土,备春秋甚至一年食用。

夏天,苇帘更辛苦。海边潮湿,每到大热天,所有的衣物都会生霉,一咕脑儿要爆晒。每逢伏天,农家天天用苇帘晒东西,称为"爆伏",顾名思义,就是在伏天爆晒东西。这些繁琐事一天两天是完成不了的。这时,人有多辛苦,苇帘就有多辛苦。

苇帘,用处还有许多

晒雪里蕻莱了,用苇帘:做萝卜干了,用苇帘;煮好的梅干莱,要用苇帘晾开晒干;胡萝卜、山芋,切成块煮熟,也要用苇帘晒。

在老家,只要是晴天,苇帘没有空闲的时候。那么阴雨天呢,也不空着。女人们正是利用雨雪天不能外出干活的时间在家缝被子,翻做棉衣。她们在屋内的堂屋间搭个"小巷",做各种针线活。

苇帘啊:我们必须肯定,农人有多辛苦,你们就有多辛苦,感谢了!

当时的农村人很惜物,在芦苇被充分利用后,剩下苇梢和芦花,苇梢当柴禾,用以煮饭莱。芦花呢,巧手们将其编织成鞋,名"毛窝子"或"芦花蒲鞋"。这种鞋可暖和呢,冬天,男女老少都穿,穿着它,不生冻疮,现在的各种保暖鞋没一种赶上它暖和。

虽然,我现在住在楼房,不用苇帘了,而我的心多么想得到一卷苇帘,架在阳台外的晾衣杆上,晒晒这与那,但我得不到。

……

写着本文,我想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是大度的,什么都愿意赐给人类,不计得失,更不计报酬,付出的是全部而得到的是零收入,芦苇就是。而人类呢,利用自然、享受自然,用自然物来改造、建设、美化生活,不破坏大自然,如我故乡的农民伯伯妈妈们,就是这样的。他们把大自然当衣食父母,以勤劳的双手从大自然中获取生活必须品,赖以生存,这就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人们的生活过着过着,就变了,当人类从大自然中索取一切而又不善待大自然、不守规则、撕毁了融和相处的合同时,大自然就会反抗与报复,人类就遭来许多灾难,不怪大自然,唯怪人类。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多么希望我们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反璞归真,从此吸取教训,个个自觉自爱,尊重大自然,远离灾难,永远平安!

故乡的菊芋

在《大丰上央视了》节目中,还长篇幅地写了菊芋这种食品,这是我要在本文中絮叨的第二个问题。

我对此物很熟悉,小时候老家屋后有一块地专长菊芋,我们叫它洋生姜或外国生姜。我觉得,菊芋与洋生姜两个名字都有道理一一因形获名。它的肉瓣如菊花状,又有点像芋头,所以叫菊芋;它的整体形状又像生姜,又要与我们平常食用的生姜区分开来,所以又被叫作洋生姜或外国生姜。当时我不知道它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种,大人们怎么称呼它,孩子们也跟着称外国生姜或洋生姜,直到这次看了《大丰上央视了》美篇,我才知道。长知识了!

菊芋的枝、叶、花很像向日葵,但枝杆、叶片没向日葵的高大与粗壮,花盘也小得多。它与向日葵 的区别是,向日葵收获的是花盘里长的葵花籽,菊芋收获的是根部长出的茎块。

菊芋是高产植物,一株的根部要长出许多许多块菊芋。秋天,收获时,一钉耙下去,刨出若干块,一大捧,试想,几十株菊芋要收获多少斤。

菊芋的颜色很美,皮上带点石榴籽的粉红,很雅气。食品的颜色很重要,人们对吃物常强调色香味,色,排在笫一位。这指的是煮熟的莱肴的颜色。菊芋的颜色好看,也能引起人的食欲,起码,看着就喜欢。菊芋属蔬莱类,吃法有多种,切片炒着吃,用盐腌制吃,凉拌吃,都行,吃着味鲜,有股清香,看着粉粉白白的,嚼着脆脆松松的。我想,若把它制作成如扬州酱莱式的瓶装罐头,一定是畅销货。这个商机其实十分好,可惜,家乡人没有这样做过,在当时,农村人没经过商,不懂。

菊芋的营养价值,我说不清楚,不过我想,它肯定有丰富的维生素C。在没有水果吃的当时我的故乡,它既是蔬莱,又是水果,天赐果蔬!此外,它一定有药用价值,否则,不治虫,不打药水,菊芋从土地刨出来都完好无损,连土蚕都不吃它一口。至于具体是什么药用,我不知,无非是清凉解*,舒肝理气,等等,总之,都是对人体有益的。

菊芋较耐干早或水涝,不下雨或雨水多,它都能承受。栽种它很不费力,如果今年栽入几棵菊芋,今年必得收获。收获时总有拾不净而留于土中的,它们就这成了明年的种子,明年不必再下种,春天,老菊芋的芽芽会破土而出长成苗苗,接下来就是苗苗长高长大,根部重新长出若干块茎,即是今年的收成。这样年复一年延伸下去,如果你愿意把这块地当作菊芋地,就永远也不必下种。菊芋的衍生能力特别强,这块菊芋地,一定是明年比今年多产,后年更多产。

菊芋是价廉物美的。我小时候看到的家乡菊芋只是农家在秋冬供自家食用,不去集市做卖买,如果去卖,那肯定价不昂贵,因为产量高,又是土特产,那时的"洋货"才贵呢。若现在,菊芋的价会很高,一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现在哪有多少人家去种大量菊芋,寸土寸金,农村也一样。二是现在人肥甘厚腻吃多了,很想吃点清淡的土产品以助减肥、降血指、调胃口,酒席上把当年很不值钱的食品,当成珍品,如蒿子,菊芋当然也在列。

又要说到大自然的恩赐。土地母亲给了我们菊芋这种美物,感谢大地!家乡人在种地时常说:只有懒人,没有懒地,说的是只要你辛勤种地,土地一定给你收获,怕只怕你不勤劳。种菊芋是最省力的种植,下种一年,收获多年,不要耕耘,连施肥都不必。人们只管收获,一切由土地料理。土地是大度的、勤劳的。对土地,不但农民,凡人类,都要十二万分地珍惜、热爱、感恩,敬畏才对!

回忆,是点滴;热情,是满腔。因为我从故乡来!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们的祖国百废待兴,农村的生活水平不高,日常用品很简单简陋,现在回忆起来,那最简单简陋的物品恰是最卫生环保的,如用芦苇帘晾晒东西。那时,农家的伙食也十分简单,那土产是 的食品,如菊芋。

……

对故乡的事,我愿意回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koucaoa.com/dcyx/50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