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87期(总第期)
散文作者简介 陆志峰,笔名大象,壮族,广西大新县人。相思湖作家群成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广西诗词学会会员,广西楹联学会会员,广西写作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在线》、《河南文学》签约作家。现居南宁,从事民*工作。编竹席的日子
陆志峰
翠绿葱茏的山冈,碧玉清秀的泉溪,木棉树、龙眼树、榕树,伴着一片片蔗林、一簇簇青竹,构成家乡美丽的田园风景画。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自我小时记事起,我们村就开始保护山林,禁止村民上山砍柴。乡亲们的心里打上了“封山育林”的烙印,四周山林得到了安宁,山里的猴子们也对村子放心起来,时常下到山脚偷吃玉米棒。这么多年来,家乡的自然生态环境一直保持得很好。没有买卖就没有 ,木材、柴火不得采伐,只有自家种的竹子可以利用,祖辈种在山上的竹林开始回报村子了。那个年代村里还相当落后,编竹器是乡亲们的主要副业,也是全村最拿手的工艺,竹席、竹筐、竹箕、竹篓、竹凳……许多生活用具乡亲们是用到竹子来做的,包括捕鱼用的地笼、鱼罩、鱼篓等,村民找荤腥野味打牙祭的工具,都离不开竹子。而最能“吹糠见米”改善乡亲们生活的,当属编竹席了。那时家乡一带广泛种植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粮食作物,竹席主要是用来晒粮食的,需求量很大。平时村民拿竹席到镇上卖,很畅销。小镇街圩中心附近有一块场地,村民习惯在这里摆卖竹席,自然形成了各种竹具家具的集散点,竹席是其中卖得最火的产品。竹席是乡亲们所编竹器中的大件,称得上村里的拳头产品,受到八方村屯青睐。粮食作物每到成熟季节,收割、脱粒后,各村农户习惯用竹席摊晒。竹席晒粮好管理,清洁干净又方便收拾,有时晒玉米谷豆遇到老天即将下雨,就把席子对角一卷一拢,再用竹簸铲收,一下子就能全部收进屋里。另一种竹席专用作铺床睡觉,叫睡席、凉席,编制起来比晒粮用的席子更讲究精细,更花功夫,且整张全是用竹篾皮来做的,耗竹子多,因而一张睡席子比一张晒席子价钱贵不少,这是情有可原的。距我们村十二公里的新和小镇,乡亲们平时往镇上赶圩卖竹席。上市的竹席,好几家合用手扶拖拉机装载,满满一车;有的年轻人骑单车拉,最多也能拉两对;有的因为拖拉机不够装(那时全村只有三四台),又没有单车,干脆就肩挑,三三两两结伴而去。赶圩卖竹席,倒也成了家乡一种别样风情。小镇三天逢一圩日,中间两天歇圩,有这空档,村里人就忙着编造竹席。先上山挑选砍来竹子,破片,削条,然后开始铺地动手编织,俨然制作一件非凡的工艺品,要非常用心、耐得辛苦。好的竹子才能做出质量好的席子,所以选竹子老嫩要适中,太老则席子容易脆裂,太嫩则席子不结实。多年来,我们村编的竹席一直保持好品质,这可是是出了名的。家乡一带方圆几十里,都知道“买竹席要买?曼席”,?曼,就是我们村,分曼陆、曼苏上下屯,山?里出好竹子,加上乡亲们诚实守信,讲究工艺,编织的竹席比别的地方手工好,结实耐用。编席子大多是白天赶,不完成任务晚上还得加班加点。编竹席的日子,每家每户都响起木杆、木槌夯篾条发出的得得哒哒声,这场景可谓是“家家户户捣席声”了,不是美妙动听的天籁,却是追求幸福生活的节拍。编竹席这活儿,人小孩都可上阵,大人是主力,小孩帮打下手。家中腾出十几二十平方米的空地,比如小院子、大堂,有足够大的空间几个人才发挥协作,编织进度才快。我们家大人一起上山砍竹子,每个人扛一捆回来,父亲负责用砍刀破竹竿、用削刀破篾条——这削竹篾技术要求可高呢,一般人是不能弄的;然后大姐大哥负责编,我和弟妹的也不闲着,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工,比如锁席边、割篾尾,帮卷帮抬,年纪虽小,也出不少力呢。村里有些家庭年纪稍大的孩子因为天生伶俐,手脚勤快,也早早成长为编竹席的能手,甚至我的发小建新、阿方已经成为小当家了。我可差得远,虽然放学回来也肯帮忙,初步学会了编,每道工序似乎都掌握了,可真正自己做起来很慢而且容易出差错,更别说像他们那样能够独立顺利完成一张席。我们家一般一天只能编一张席子,两天一对,一到圩日正好成双拿去卖。有的人家因为几兄弟姐妹个个是强手,编织得快,一个圩日可以赶出两对席子卖,算是高产了;有的人家父子配合得力,每圩能拿出一对席子外加两对竹筐,也挺高效了。席子多是成对卖,一对晒席子当初只卖十几块钱,后来逐渐涨到每对二十几、三十几块, 时涨到六七十块,睡席子因为编制成本更高,价钱比晒席子翻一倍以上。对于全村来说,种粮才是硬道理,除了全家人要吃饭,还得交公粮,还要养些禽畜。可种粮只顾得温饱,一年到头没有多少余粮卖,编竹席竹具却是找“外水”补开销的好门道。孩子们总希望家里多些收入,生活上过得去上学也才有盼头。我也常跟着大人赶圩上街卖竹席,席子一脱销,大人就马上到杀猪行买两斤半肥瘦肉,几斤板油,再到杂货店补些日用品。晚上,全家有猪肉吃,有肉汤喝,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莫大的幸福感。我想,如果没有先人种下的竹林,没有祖辈父辈留传下来的竹席竹具编织手艺,我们的生活肯定会有更多的困顿。那时山上野外,有许多竹笋、山薯、野菜(现在我们把这些东西奉为餐桌上的“山珍野味”),可如果没钱买肉,在穷困中单靠吃这些东西度日,是很刮肚子的,营养更加不良。如今回想起来,不禁对那片曾经赐予我们福源的竹林心怀感恩,更是对祖辈父兄深深感激。家乡是钟灵毓秀之地,苍郁丰美的大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艰难困苦的岁月普惠了我们,让我们有依靠,熬过难关,并给我们注入了坚忍不拔、砥砺奋斗的信念和力量。对于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始终怀着无比的眷恋。山水养育着一个村庄,村庄守护着一方山水。家乡怀抱着青山绿水,拥有广被山水润泽的田园,流淌着清流泉涌一样的灵性与活力,散发出风景秀美、风情浓郁的魅力。在编竹席的日子,经历和见证了乡亲们的勤劳与辛苦,我常常想,乡亲们编织席子,何尝不是编织美好的梦想?父辈们为了改善生活,不停地挥洒汗水,不正是为儿女子孙编织成长的希望吗?我珍惜自己所体味的一切。后来,我通过努力读书改变命运,在村子编竹席得得哒哒的响声里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山窝飞出凤凰真不容易。感谢乡亲,感谢父兄,他们不仅让我学会了编织席子,更让我编织出了一条通向远方的幸运之路。到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村里百年传统竹席编织工艺受到冲击,编席子的活儿吃不开了。家乡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甘蔗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各家各户都建起了“甘蔗楼”,乡亲们把收获的粮食晒上楼顶的水泥板,晒席子用得就越来越少了,直至退出了曾经的舞台。现如今,回到家乡,已经见不到用竹席晒玉米谷子了;睡席子夏天睡得清凉,加上手工好,还比较受用,但由于外面现代化工厂大量生产凉席,也慢慢隐匿江湖了。编席子的日子渐远渐去,青山,绿水,竹林,编席子的乡亲,逐渐化为屡屡乡愁,在城市的烦嚣中时常勾起我的思忆。话说回来,手工竹席的衰落,也是与家乡后来重经济作物、轻粮食庄稼的单一发展大有关系的。近十多年来,家乡一带大力推广甘蔗种植,整个田园是一望无际的蔗海,各村屯把原来种稻谷、玉米、大豆的粮田改成了甘蔗地。种植甘蔗实现了高产量、高效益,村民手里有了钱,想法很现实了,一年到头就到市场买粮食吃,哪里还考虑多种水稻玉米。村里种粮少了,竹席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失去了市场,曾经让乡亲们引以为豪的竹编手艺,就这样无声无息凋零在时代的浪潮中。而我为此遗憾和感叹之余,仍然心怀期待……现如今,乡村振兴建设形势喜人,我始终还有一个心愿:希望家乡那编竹席的日子还可以重来,那独特的竹席风情还再回驻乡间,那传统的竹席编织手艺得以传承赓续而焕发新的生命力。(在线责编 宋丹丹)
推荐阅读
卢宗仁|一句话 一辈子
憨仲|北海老街
施秀华|生活随笔
廖静仁|给我自己写诗(组诗)
温 丽|你知道我多少
曼娘|天心禅茶虚空的眼
王向明|枣树
顾先福|小城文坛
陈显滨|赠国画家殷志勤诗四首
王向明|枣树
顾先福|小城文坛
高绪波|冬天里的春意
暮千雪| 的阳光
廖静仁|世相.新语(小说)
周树山|我的革命
刘战峰
手提灯盏的人——作家施秀华印象
廖静仁|知音如水(组诗)
潘永翔| 之花
许知春
侠骨柔肠慨人生——施秀华散文随笔集《别相信永恒》序
刁江波
檐下听雨
曼娘|茶水依依
廖静仁
女人花(短篇小说)
廖静仁|期待飞雪(组诗)
于宏远|那一年夜里
陈显滨
陈显滨的诗词
董 谦|漫步北国温泉
王春阳
文人的大写——读施秀华的散文集《生命的滋味》
《作家在线》交流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