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沧桑巨变,我总觉得是被推着走的。都说要与时俱进,我却是一个喜欢向后看的人。
阴郁的天空下,万象城附近的建筑群经济在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很快,一块块农田,被开发成住宅楼、商圈……乘坐二环路高架上的公交车,看着两旁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每家每户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鸽子笼一般,施工的噪音不绝于耳,我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八十年代的时候,成都二环路以外都属于郊区,住在老成仁路(现为琉璃路)附近的伙伴们都知道吧,有一个叫河心村的地方。这里有若干个湖,有一个东湖度假村农家乐,有一个里东狼犬训育中心,有一个大理石厂,有一个老爷爷养了好多好多鸭子。这里有很多成都东郊八零后的童年回忆,被称为"二次元空间",也不知是谁取的,就这样流传开了,大家都这么叫。
炎热的夏天,我们在青青草地奔跑,捉蜻蜓、捉油蚱蜢,身上是黏粘的汗水,酷暑难耐。下午,天气说变就变,雷声轰隆隆的,暴雨倾盆而下。暑热瞬间退去,我们像是得到了赦免。
有的时候,雨一直下不下来,会酝酿很久。我们坐在草地上仰望天空,天空乌云密布,如同一口倒扣的黑锅,自己像身处空旷寂寥的宇宙中。小伙伴吼道:"快回家啰,不然一会儿淋成落汤鸡了"。
阳光明媚的日子,站在东湖边,阳光洒在湖面上,满湖跃金,波浪荡漾着,觉得自己正站在一艘行驶的船上。微风吹拂,烦恼都被吹走了一样。
冬天,我们就地取材,从草地里扯了几米长一大串的枯草,烤红薯、土豆。虽然烤得半生不熟的,但是特别开心,可以开怀大笑。
童年的烦恼很少,快乐占据了大部分时光。现在越长大烦恼越多了,思考着感情问题、人生的意义、应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过什么样的日子,等等。
还记得伴随我们八零后童年的零食吗?
小学时期,小卖部有一种袋装的饮料,两毛钱的叫小冰,五毛钱的叫大冰,夏天最爱吃这个,而且老板会根据不同的需求,冻成全冰、半冰半水、全水三种可以选择。现在觉得好会做生意哦。
校门外有一个阿姨推着三轮车卖面包。小方块,五毛钱一个,觉得好好吃,没有香精、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用的天然食材,烤得很蓬松,面上那层烤焦的皮皮,特别香。课间时候就去买个面包打尖儿。
一声声"打牛奶啰~"的叫卖,用半斤或一斤的奶票,就可以换牛奶。那个时候的牛奶,煮开了会有一层厚厚的"奶皮",长辈说那个全是精华。
八零后的童年还有很多很多零食,苕丝糖、鹅蛋酥、无花果干、跳跳糖、橘瓣糖、娃娃头冰淇淋、大白兔奶糖……有一种驱蛔虫的宝塔糖,都被我们当成零食来吃了,是有多馋呢?还有高乐高,我最爱巧克力味的。
儿时零食苕丝糖现在这些零食大部分绝迹了,很多食物也吃不到本味了。
我一直在追寻那些返璞归真的东西,只要用心,就能发现。
年,我回了一趟隆昌老家,走在镇上青石板的老街上,不经意间飘来了纯榨菜籽油的香味,熟悉而亲切的味道,内心酥酥的、暖暖的,心境特别宁和淡泊。
走在老家田间,随处可见大白鹅仰拍的胡豆花很清新青青的麦苗农家小院的木门年夏天我又回去了,那次正好赶上乡亲嫁女摆的坝坝宴,主人家请的同乡的厨师,农家小院里,屋内加露天摆了十多桌,租了两个饭馆里的大风扇,没有富丽堂皇的就餐环境,没有精致的摆盘,喝水的杯子是搪瓷杯杯,蔬菜是他家自己种的,鸡鸭鹅、猪是五谷杂粮养大的,菜油是纯天然的。
我夹了一片白糖番茄,一口就回到了小时候,已经好久没有吃到这样的番茄了。暖暖的感觉充满了全身,像和煦的阳光照耀。
坝坝宴上质朴的农家菜老家就像一个避风的港湾,当你累了,就想停下来靠一靠。
现在有一条公路贯穿在离老家不远处的田间,车流声和扬尘惊扰了宁静的田园。我的心情是矛盾的,我既不希望老家被工业文明侵蚀,也希望老家的交通能够便利。
看看我们自己,八零年出生的人今年都43岁了,岁月不留情啊!如今新的代替旧的,城市取代农村,纯真的童年一去不复返,怀旧的情怀却总是久久萦绕心间。现代化建设中也有古老的存在,我们身处一个交错纵横的时空中。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