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植物种子设计创新系列课1

DESIGNMORPHOLOGY

设计形态学

设计形态学/植物/种子形态/设计创新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汇报现场

more+

课程介绍

近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邱松教授主讲的研究生《设计创新系列课程-1》顺利结课。本次课程为期16学时,共有20位不同专业的研究生选课,助教由崔强博士生担任。答辩现场邀请了清华材料学院的孙晓丹老师,美术学院的刘新老师参与打分点评,同时线上还邀请了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研究所的闫建斌老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高炳学老师,汕头大学的武祥永老师,湖北美术学院的刘向东老师等各领域专家参与评议。

这门课程以形态研究方法为基础,通过启发创造性思维并结合现实的生产工艺和制造技术,系统、科学地进行设计创新与应用。在课程中,每个小组选取一种植物种子,通过对种子形态和传播方式的深入研究,总结其内在规律,然后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发散、衍生、优化和评估,最终创造出一款造型、功能与种子有密切关系的原创设计(产品、装备、建筑等)。

文章全长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组项目:基于马齿苋种皮的缝线镶嵌结构设计研究

组员姓名:马一文,于沛然,赵志龙

研究对象:马齿苋种子(石竹目)

应用方向:基础建筑材料

简介:该项目通过对马齿苋(石竹目)种皮的外部形态和结构进行观察和调研,分析其形态功能与适应性需求之间的关联性。从形态适应性角度提取其形态规律:缝线镶嵌结构。

进而对于此结构进行了系统性的验证实验,得出此结构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兼得的结论。

最终,利用同样的形态规律创造出针对不同情况下的新型建筑材料,结合了其结构、性能和美学要素形成了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的设计方案和效果图,体现出本研究的价值。

第二组项目:城市胶带

组员姓名:查星宇,王若岩,陈彦廷,陈正心

研究对象:蒺藜

应用方向:以蒺藜的种子结构及传播方式为基于海平面上升10米后的城市复兴计划提供可进行科研作业的载体结构

简介:我们以组员家乡熟悉的植物蒺藜作为考察对象,它果实带刺的对称外形、可分离成更小单位的传播方式,发现刺的纤维管结构能够抗压、抗变形,接着我们找到研究植物这种结构的拉伸、剪切实验的文献,证实我们的观测。因为组员们相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koucaoa.com/dcyx/6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