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校园内有哪一种开花植物分布最广,持续时间最长,那一定非蒲公英莫属了。
蒲公英在校园分布极广,我们在红湖—积翠山画一条线,以西蒲公英的数量较多,其中,11号楼、18号楼以及餐饮广场西侧草坪蒲公英数量最多。以东的一片荒地,唯有零星个体植株分布种群数量低,但也算是涉足西南隅了。它持续时间最长是因为蒲公英是在杏花花期晚时开始绽放的——大致是在四月上旬一直持续20余天,最早开花的一批已经花谢结出伞球状的种子,距离整个种群完全花谢,估计还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学苑路两侧,一侧蒲公英群花烂漫,一侧一枝却无
蒲公英多见于向阳略硬的土地,它的习性与种子传播方式有关。蒲公英种子靠风力传播,当种子落到其他植物格外密集的土地时,未生根的种子自然竞争不过原生植被;而种子一旦落在原生植被稀疏的土地上,也能扎根生长,所以能够被见到。另外,花坛靠近道路两侧靠近道路两侧以及墙缘地带也是蒲公英生长的优势地带,大概是由于花坛护围以及墙缘能够有效削减风力,拦截种子的缘故。虽然这些分布很难从正面说明蒲公英的习性,但无一不从侧面体现了蒲公英生命力的强大。蒲公英的叶片较少,都伏在靠近地面的根部。从叶片中分离出几只纤细的茎干。叶片呈倒三角戟状批针形,像是简笔画松树的轮廓,但是每一个齿针都是向上的。叶面每侧都有三五片深裂,不对生,但也有锯齿状的小裂。蒲公英花及种子
叶面也整体向上,和地面呈现一定的夹角,仿佛引颈的鹅一般。茎干成棕褐色,靠近花萼的地方有白色的绒毛。花瓣分为两种,一种成平面的圆盘型,这是分层次的菊形。整片看去,可是乱花迷眼了。蒲公英的物候也很有趣。白天,蒲公英在阳光下绽开,仿佛小向日葵一样,在微风的吹拂下起伏摇动,格外惹眼。而到了晚上,蒲公英便将花瓣收拢,是一个个倒扣的钟。一开始我以为,这种像含羞布草一般的能力是感光的,但直到我在夜间发现开在暗处的蒲公英,再想想这种感知能力,大概是由于晚上气温较低,它为了保护自身而收拢的罢。
花瓣收拢时的蒲公英
正逢下雨,一滴雨水滴在合拢的花瓣之间,像是戒环上镶嵌的钻石
雨后油菜,同样可爱
蒲公英是自由的,每一颗种子生来便要远行,正如顾城在《门前》写道: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蒲公英,就是这般平凡而诗意的植物,就是这般平凡而诗意的活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