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交代“饭碗不倒扣,药碗必倒扣”,到底为何?有什么讲究?
《易经》顾名思义是讲变化的书,不管哪个卦象都只是当下时间段的状态,并非固定不变的结局。
我们学习《易经》,不要死搬硬套,要活跃头脑,动员自身能量与规律协作,不要固守哪一个卦象,而被动地认命。
易经智慧:“饭碗不倒扣,药碗必倒扣”,到底为何?有什么讲究?
《易经》一,饭碗不倒扣
饭碗为何不能倒扣?
据说是与那明朝编撰《永乐大典》的解缙有关。
解缙这个人吧,很聪明,而且非常有才,要不然朱棣也不会找他编撰《永乐大典》。
只是与许多聪明有才的人一样,解缙也有个毛病:聪明过头。
为了帮助朱高炽稳住太子宝位,解缙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动足了脑筋,甚至有一次,为了弥补太子身体健康的短板(朱高炽有小儿麻痹症),解缙甚至当着群臣的面,说出了朱高煦(朱棣的次子,太子之位的有力争夺者)三大“懒*”,说朱高煦如何如何不作为,相比他,太子则要好很多,勤勤恳恳,日理万机。
居然敢当着别人的面,说自己儿子的坏话,朱棣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你一个小小的编修算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谈论朕的家事,于是,在编撰完《永乐大典》后不久,朱棣便就找了个理由把解缙给关入了大牢。
却说这解缙被关入大牢后,也不好好配合改造,居然每天都乐呵呵地在牢里大放厥词:
“你们知道么,我解缙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皇帝是个聪明人,他不会杀我的,把我关起来也是暂时的,要不了多久,便就会把我给放了。”
对,解缙猜测的一点不错:皇帝的确是不想杀他,毕竟人才难求么,将他关入大牢,也只不过是想磨磨他的锐气,让他少管些闲事而已……
只是,当解缙的那些狂言傲语传到皇帝的耳中后,皇帝可就真的动了杀心……
就这样,在一个初秋的中午,新来的狱卒照样为解缙送来了牢饭……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牢饭却十分丰盛,除了大鱼大肉外,居然还有酒……
新来的狱卒不明就里,一阵艳羡地对解缙说道:
“解先生可真是料事如神,今天的牢饭如此丰盛,想来是皇上动了恻隐之心,准备放你了……”
谁知,看着丰盛午餐后的解缙却苦笑着摇了摇头,随后默默地喝完酒,吃完了所有的饭菜,最后一声叹息的将饭碗倒扣在了地上……
新来的狱卒很是不解,便问道:
“先生为何要将饭碗倒扣?”
解缙苦笑道:
“你觉得这像什么?”
狱卒好奇地盯着倒扣的饭碗半天后,忽然皱起眉头道:
“像坟!”
“哈哈哈……”
解缙闻言后,忽然大笑起来:
“不错,就是坟!”
狱卒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询问道:
“先生不是就要释放了吗……为何还要如此悲伤?”
解缙慢慢止住笑声,深吸了一口牢房内污浊的空气后,缓缓对新狱卒说道:
“……我太了解皇帝了,如此丰盛的一餐,哪里是送行饭,分明就是断头饭……恐怕吃了这顿,便再没有下顿了……所以,我才将碗倒扣……这碗对我来说,以后便用不着了……”
狱卒还是不太明白:
“不会吧,皇帝应该不是那样的人……”
解缙痛苦地笑道:
“是啊……皇帝的确不想杀我,是我自己把自己害了呀……”
说完,竟暗自垂起泪来……
……
不久后,解缙就真的被押赴了刑场,送上了断头台。
小结:解缙最终因为聪明过头妄送了性命,而他那牢狱中倒扣的碗儿也被后人传了出来,自此后,碗倒扣便预示着死亡……不吉利。
这就是“饭碗不倒扣”的原因。
《易经》二,药碗必倒扣
关于药碗必倒扣也是有说法的。
据说这个说法还和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关。
提到卢照邻,或许很多人都很陌生,相较同为四杰的王勃,骆宾王两人,卢照邻的名气的确要小很多,甚至,都“不值一提”。
那么,卢照邻真就如此不堪吗?
答案其实并非如此……
按照史书上记载:卢照邻十三四岁时便就师承文学大儒曹宪学习国文,他本人十分聪慧,博学擅文,是个并不亚于王勃、骆宾王的好苗子。
另外,在唐高宗永徽五年,也就是公元年,卢照邻在李元裕(李渊的第十七个儿子)府中任典签(负责整理文书的官名)期间,深受李元裕器重,一向言少词寡的邓王(李元裕)夸起卢照邻来却从不吝啬言辞,基本都是长篇大论,甚至还不止一次当着众人的面狂赞卢照邻:“升之(卢照邻的字)就是本王的司马相如。”
由此可见,卢照邻能够成为初唐四杰之一,也并非浪得虚名。
那么,此等博学多才之人,为何却很少被后人提起呢?
有人说因为他写了一些不该写的东西得罪了武则天,以至于遭到了“全面封杀”。
这样说也是无可厚非,但是我觉得吧,大多数原因还是由于他自身的健康问题......
公元年,年纪轻轻(34岁)的卢照邻便得了麻疹疾病,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他不得不辞官回到蜀中(老家)治起病来。
可是这麻疹疾病乃是当时的疑难杂症,哪有那么容易医治。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仍然没什么效果后,卢照邻便就询问当时为他治病的孙思邈:
“吾之疾,尚能愈否?”
(我这病还能治吗?)
孙思邈回答道:
“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人的疾病其实就和大自然的灾害一样,有的灾害可以消除,而有的则不能.....因此只能顺应天意。)
卢照邻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孙思邈话中之意:你这个病啊,基本上好不了了,只能听天由命。
于是,卢照邻便就一口气喝完了桌上的中药,而后将药碗倒扣在了桌上。
孙思邈问他是何意思。
卢照邻慨然笑道:
“既然如此,还喝什么药......只此一碗,余生由天而定.......”
孙思邈闻言,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最后也只能摇头叹息道:
“是药三分*......如此也好,如此也好啊......”
......
自此,断药后的卢照邻竟然奇迹般地一直活到了50岁,最后因忍受不了病痛折磨,才投水而亡。
小结:后来人们祈祷为了让病魔早点离身,便就学卢照邻将药碗倒扣在了桌上......甚至有的地方借过来的熬药砂锅都不会归还,其实就是希望病魔早点离开自己......永远不来最好。
易经:物极必反。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易经》是一部可以让人「知命知运」的智慧之书!
它是大道之源,在古代还被称为“帝王术”,服务帝王家。越是成功人士,越能参透《易经》的智慧。
自古以来,成功之人无不受《易经》智慧的深远影响,妙用“运气”以成事。他们的成功其实有迹可循。
《易经》中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一种生活剧本。它已经帮助你推断出你选择的结果。
很多事情,看似幸运,其实是有痕迹可寻的。
人这一生就该读一读《易经》
俗话说,读杂书万卷不如真经一部,这里说的真经就是指《易经》
在古人看来,易经之所以博大精深,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包罗万象,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易经》其实是一部涵养福报的古籍,里面暗藏着更为高深的智慧。
众所周知,《易经》、《老子》、《庄子》作为中国古来的三玄之学,高深莫测,其中以易经最为争议,是经典中的经典。
孔子晚年独钻《易经》,甚至翻断了编竹简的绳子;哲学大师冯友兰临终唯一遗言更是:中国将来一定会大放异彩,要注意《易经》。
《易经》这部三千年的经典,回答了“人从何处来,欲往何处去”这类古老的哲学问题,吻合了人们潜意识想宣泄的忧惧与想望,提供了解决吉凶祸福、贵贱穷达等切身问题的办法。
有人说古人的文言文晦涩难懂,一般人真看不懂,那这本白话文版本的《图解易经》推荐给大家,这个版本不仅完整完整将原版的内容收录进去,还将那些深奥的语言,用白话文讲解,通俗易懂。
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更能让人沉浸其中,看完之后,对于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也就豁然开朗。关键能将里面的智慧实际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而且这套书两本99元,现在99还能干点啥?但是却能让你近距离接触古代先贤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能让你逆风翻盘!对自己以及家人都是最好的,能让你们的日子越过越顺。何乐而不为呢?一本易经,能让你终身受益!
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把这本大智慧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