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专栏第二章衣食住行民俗二

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第二节饮食民俗

境内居民饮食习惯属于北方类型。生活在山间的农民世代与土地为伍,生活在滨海的渔民世代与大海相伴。在山海相间的生活环境里,逐渐孕育衍生出特有的饮食结构与习惯,造就了当地饮食文化这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清雍正本《文登县志》载:“富者稻米为饭,麦面为饼。贫者食?粥、豆渣。”昆嵛山区喜肉食,沿海地带则重海味,俗称“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城乡居民多以干食为主,稀食次之。就餐习惯,多为全家同桌进餐。

日常食制

境内通行一日三餐,一餐叫“一顿”,俗话说“一天三顿饭”。三餐各有名,地域不同称呼也有不同。早餐,城区一般称“早饭”;农村称“早起饭”“朝饭”。午餐,又称“午饭”“晌午饭”“晌饭”。晚餐,又称“晚饭”“夜饭”“后晌饭”。吃饭,又称“吃”“喝”“啖”(读dǎi音)。

民间的一日三餐,虽以面食、杂粮为主,但在搭配上有所不同。早餐习惯干稀结合,佐以青菜、咸菜、干腌鱼之类的小菜。所谓干,是成型食品,常见的品种有馒头、玉米饼子、蒸饼、花卷、烧饼、油条等。生活条件较差的年代,农村居民早饭有地瓜、地瓜干、粑粑等粗粮。现在,细粮已成为农家的主食,粗粮已不多见。所谓稀,是指流质食品,如各种粥品、汤羹、稀饭、汤面等。午餐是民间最为重视的一顿饭,有主食,配以炒菜、汤肴。尤其在农村,认真吃午饭更是一种习惯。旧时,平日以面食为主。面食现在是指小麦面粉,旧时则是指玉米面之类的粗粮。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午餐的主食花样增多,白面馒头、白米饭成为午餐的主角,另外包子、饺子、花卷、

面条等也日益成为午餐的主食。在农村,昔日被视为待客的精米白面也摆上日常餐桌。与主食相配的菜肴,旧时多以青菜、干菜及豆腐、粉皮、粉条的家常大锅菜为主;近年来,鸡、鸭、鱼、肉、禽蛋、海鲜逐渐成为佐餐的菜肴,数量为两三个菜,加一个汤,一般不超过四菜一汤。农村的晚餐一般较午餐简单,除了主食外,炒上一两个菜或把午餐的剩菜回一下锅,配上一盘咸鱼、咸菜、豆腐之类就可下饭了。城镇居民的晚餐则比较丰盛。由于晚餐时间充足,成年男子尤其是老年人,多有饮酒的习惯。

除了常见的一日三餐之外,有些地区在不同季节还往往实行两餐与三餐相间的饮食习惯。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村冬季农闲时,则多实行一日两餐,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粮食(主要是过去生活条件艰苦,粮食不够吃)。在城市中,遇到双休日,许多家庭也有一日两餐的习惯。

五谷杂粮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古时,人们已经将粮食分为“谷”“豆”两大类。近代人们又将食物细化了,分为主食和副食。粮食类称主食,其他食品称副食。副食又分为荤、素两类。荤,即猪、牛、羊、鸡、鱼、鸭等肉类;素,即白菜、萝卜、茄子、辣椒等蔬菜类。

境内居民食菜主要是本地菜。冬天以白菜、萝卜、土豆为主;夏天以芸豆、芹菜、*瓜、茄子、辣椒、西红柿为主;葱、韭菜、蒜、姜等一般做调味菜。白菜、萝卜收回来后挖菜窖子(菜窖子分为两种,一种叫死菜窖,就是挖一个坑,把带根的菜倒过来埋在地下,想吃的时候,就把上面的土刨开,将菜挖出来;另一种叫活菜窖,这种菜窖要先挖一个大坑,在上面铺上木头和草帘子,然后再盖上一些土,并要留出一个口作门,便于取菜)大量储藏,用于过冬。如今,随着蔬菜大棚的推广,居民所食蔬菜更为丰富,文登已成为胶东半岛蔬菜的主产区。

在农村,冬季多在土炕上进食,颇有古韵遗风。家庭主妇习惯早晨制作好全天的主食,午、晚餐仅炒菜、熬稀饭而已。在城市,主食则多从单位食堂或粮店、饭店购买,自家制作主食的家庭越来越少。

在一日三餐或两餐之间,也有吃小食品的习惯。因地区不同,其叫法也有区别。有叫“垫补”的,有叫“搬零嘴”的,也有叫“吃零食”的。用于“垫补”的小食品,因地域和时代不同而有所区别。旧时,山区多吃大枣、栗子、核桃等干果类,农村有炒面、稀饭、茶汤、煎炸鸡蛋、自制的干粮点心及熟地瓜干、熟芋头等。现在则不同,除了干果、土特产食品外,各种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糖果瓜仁等成为人们丰富饮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炊具餐具

在文登,饮食饮具的制作和使用很受重视。从境内古遗址出土大量的陶质饮食器皿看,不仅品种繁多、数量巨大,而且造型精美、艺术性强,充分反映了先民们饮食文明程度与古老的食风食俗。后世承古之风,在炊具及餐具的使用上较为讲究,形成了方便实用、质朴纯正的特点。

灶台上用以做饭炒菜的锅,一般为大铁锅。铁锅的大小以“印”(印不是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所以印究竟是多大并没有明确标准,一般认为:六印锅的锅口直径约60厘米,七印锅的锅口直径约66厘米,八印锅的锅口直径约72厘米)为计,大家庭多用七印、八印的大锅,小家庭则多用五印、六印的小锅。锅盖有木制的,一般带有横梁和把手,以轻质木材加工而成,还有用高粱秸秆穿制的,也有用麦秸秆编制的(后来多为铝制的)。锅盖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多称“锅盖”,也有称“盖子”“盖垫”等。旧时,农村用大铁锅做饭时,中间需用隔层,由锅叉子(一种用木条加工成的井字形用具)和锅箅子(用高粱秸秆单层穿制)组成,较方便实用,还有烙饼用具叫“铁鏊子”。

以前,农家院内多安有一盘石磨,用来磨面粉(石磨有两种,一种是干磨,用于磨制各种干粉;另一种叫水磨,用于磨制糊浆等)。现在,石磨在大部分地区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电动的粉碎机等机械。旧时,村落街道的宽敞处,还设有公用的石碾,用来进行少量的谷物脱皮及粉碎等。每家的院内(有的在正间内)还设有盛储清水用的土陶大缸,称为“水缸”,配有比缸口稍大的木制缸盖,舀水用具旧时以葫芦瓢常见,现在则多用铝制或塑料水舀子。屋檐下倒扣着水桶,水桶上方的墙上挂着挑水用的扁担,也叫“担杖”。与水桶相邻的一般有腌咸菜的瓮缸、做面酱的酱缸,沿海居民还有腌制咸鱼、虾酱等用的陶罐等。

过去,主要餐具多为陶、瓷、沙陶、木、塑料等质地。碗,型号大小不一,大号的一般称为“海碗”,多用来盛面条、米饭、粥等食品,供居家成年人使用,小碗则供儿童、老人使用。盘子则主要用于盛装各种菜肴,有平盘、汤盘之分,也有大小之别,还有宴用的小碟盘,平时用得不多,吃水饺用来盛放酱醋等调味料。20世纪70年代后,泥碗、泥盆、粗瓷碗、葫芦瓢、铁勺子等逐步被淘汰,逐渐出现了铝制、搪瓷、不锈钢等材质的锅碗瓢盆。90年代后,各种餐具的造型、花色逐渐增多,材质也日趋多样,除以有机塑料为代表的新材料外,造型新颖的瓷器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如今,欧、美、日、韩等国外品牌和不同材质造型的器具进入各大商场。筷子多为竹制或木制。调羹,也叫“汤匙”“小勺”“羹匙”,多为瓷质或铝制品。盛主食用的饭盘,为木质、搪瓷及柳编制品。茶具一般为瓷质及紫砂制品,有茶壶、茶盘、茶杯(也叫茶碗)等,适合三五人饮茶之用。酒具多为瓷制品和玻璃制品,其中酒壶有锡、银、瓷数种,用以盛酒、烫酒之用。酒杯,也叫“酒盅”,过去瓷制较多,现在则以玻璃酒杯常见,有高脚式、平底式等。部分家庭尚备有砂锅、火锅等特殊餐具,多在冬季使用。

日常食品

文登自古以农业为主。几千年来,人们春种夏锄秋收冬藏,靠天吃饭,根据四季气候,探索出以面食为主的饮食方式。但在旧时,因生产条件和经济落后,小麦产量低,面粉制品非常珍贵,只有节日、待客时才能食用。清末民初,居民主粮以?子为主,黑豆次之。20世纪30年代,主粮中以地瓜为最,玉米次之,小麦甚少。70年代前,主粮为地瓜、玉米,辅以?子、荞麦等杂粮。地瓜收获后,放置搁棚、地窖或炕边贮藏一些,以备鲜吃,其他大部分切成片或丝晒干,作为常年主食。玉米磨成面,依配料的不同可做成玉米饼子、豆面饼子、地瓜面饼子和菜团子。年景稍歉,就以杂粮面、瓜干面和地瓜叶或其他菜做成菜饼子度日。改善生活时,吃地瓜面做的“菜角子”,又称“黑面角子”。至于白面馒头、饺子和大米饭、小米饭,富有家庭也不能常食用,贫困农户一年中难得吃上一顿。如今,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麦面馒头、大米饭成为主食。菜肴讲究荤素营养搭配,鱼、肉、蛋类等较多。

地瓜

地瓜,亦称“红薯”。文登栽培地瓜已有多年的历史,因其根块肥大、脆嫩多汁,营养价值高,备受百姓喜爱。地瓜可加水煮熟做主食,也可用礤(cǎ)床擦出“地瓜干”或“地瓜丝”,晒后磨成粉叫“地瓜面”;还可将鲜地瓜蒸熟,切成片晾晒成熟地瓜干,放在缸里发酵成瓜干,通体都长出白霜,形成柔软甜美的食品。地瓜面吃法有多种:可加水和成面团,做成地瓜面饼、地瓜面窝窝头或地瓜面条食用;也可做猪耳朵面,即用小麦面(俗称“白面”)包地瓜面,擀薄后切成面条,浇卤食用;做起糕(俗称“噎死狗”),取地瓜面放在盆中,用炊帚蘸水轻轻点洒,反复调和,使其潮湿而不黏成团,然后在锅内放上箅子,铺上笼布,将潮湿的地瓜面撒在笼布上,蒸熟后切成方块食用。

粑粑

玉米在民间多被称为“苞米”,玉米面是境内居民的主食之一,被称为“苞米面”“棒棒面”。用玉米面做成的饼子,叫“玉米饼子”,俗称“苞米饼子”“粑粑”。其种类多样,做法讲究。通常用玉米面加小苏打兑水调匀,贴于锅壁蒸烙而成,掺入大豆面做成的豆面饼子,松软香甜可口,佐以咸鱼、虾酱更下饭。还有的加少量白面发酵蒸成发糕,将面调稀加盐、葱摊在锅中烙成薄粑粑,把菜掺入玉米面加少许盐或用玉米面作皮包菜烀成菜粑粑等。

山区以菜代粮,菜肴果蔬往往就地取材,制作方法也很多,自成习俗。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居民常年以素为主,食鱼肉极少。日常菜肴最常见、流行最广的还属“渣”。“渣”,又名“豆沫子”,古称“半菽(shū)”。通常用白菜叶、萝卜叶、地瓜叶、芋头叶或各种野菜掺以少量豆面或豆浆做成,或团状,或粥状,俗称做渣为“擦渣”(chǎzhā)。昆嵛山区流传着民谣一曲:“野芹菜擦渣,三个媳妇撑死俩。”被民间公认的“渣”中佳品,是芋头叶“渣”。夏秋间锄芋头时,取嫩叶,束而挂檐头,晾干,擦渣时取下,用水泡软剁碎即可用。这种“渣”香味别致,极受欢迎,乡中有俗语“芋头渣炒三遍,鱼肉都不换。”

黏蛾(读niànwò音)

清光绪本《文登县志》载:“文登山中多菌,即香蕈,菌属不一,统一‘鹅’名,以与鹅头相肖也。”立秋雨后,天气炎热,山中蕈菌丛生,山民们称之为“蛾”或“黏蛾”。“黏蛾”炒辣椒是应时好菜。

饮茶礼俗

文登种茶历史悠久。清光绪本《文登县志·土产》记载:“昆嵛山产茶,土人不谙制法,西商购去,装至江南制造。元初设茶场提举。”文登至迟在元代时期已开始种茶。

20世纪50年代前,境内多数居民无饮茶习惯,只有少数殷富家庭才能饮茶。平时一般家庭喝生水,或做饭时用瓦盆或大海碗在锅里熥水喝,只有客人临门才烧白开水或绿豆水、大米水、炒麦水。至60年代,饮茶者亦甚少,只有在节庆或待客时饮用,农村一般家庭少有茶壶。自70年代起,以茶待客之俗兴起,部分人已形成饮茶的习惯。茶叶多为绿茶、茉莉花茶,且仅在供销社及代销店有售。90年代,饮茶者增多,始有专门出售茶叶的茶庄。进入新世纪后,不仅以茶待客,居家饮茶亦成为一种时尚,有部分居民甚至将其作为爱好,绿茶、红茶、青茶、黑茶、*茶、白茶等品种的茶叶受到欢迎。出售茶叶的茶庄增多,并有供人们消闲的茶馆出现。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人士也纷纷在自己的经营或办公场所开设茶室,供业内朋友交流信息和亲朋消遣。现在,居民茶文化日趋普及,春茶、明前茶备受青睐,饮茶层次明显提升。

饮酒礼俗

文登境内人们饮酒历史悠久,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重大庆典、节日里,形成了“无酒不成席”的风俗。

早在明代酒馆,酿造烧酒。到了清代,家庭酿酒遍及全境,烧锅(酿酒作坊)、酒馆日渐增多。民国时,全境有烧锅、酒馆40家,饮酒之风可见一斑。旧时,多以当地出产的散装烧酒和*酒为主,只有官员、大户人家或重要场合,才饮用坛(瓶)装酒。20世纪40年代以前,多数家庭自酿米酒或用地瓜干酿造白酒,以备节日饮用。50年代,除白酒外,增加了红酒、露酒。80年代,时兴果酒、汽酒、啤酒。90年代初,42度以下的“昆嵛特曲”和散装“脉田白干”等低度白酒盛行,“一口干”被视为豪爽、有酒量。文登人饮酒有劝酒的习惯,逢年过节、婚嫁喜庆、亲友聚会,不少人被劝得酩酊大醉。90年代末,主要流行的白酒品种有尖庄酒、山西汾酒、四川全兴酒、四川绵竹酒、衡水老白干酒以及文登本地产的文登学酒等。夏季,喝啤酒开始盛行,本地产的文登啤酒、汪牌啤酒、知己啤酒、昆嵛啤酒、昆嵛干啤和青岛产的青岛啤酒、崂山啤酒最为畅销,许多年轻人在路边小摊吃烧烤、喝扎啤,成为一种时尚。进入新世纪,茅台酒、五粮液酒等国内名酒和国际品牌名酒也摆上了人们的餐桌;啤酒以青岛啤酒、崂山啤酒和雪花啤酒等为主,劝酒陋习大为改观。现在,境内的山东颐阳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文登学酒、百年威海酒、老子泉酒等占领部分白酒市场,成为居家待客、饭店酒局、婚姻嫁娶的主要用酒。有的老年人把酒当作活血健身的饮品,每天“喝二两”,其小康生活可见一斑。

境内古今饮酒习俗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饮酒一般有日常、节日和礼仪之分。饮酒所用器具,古代有青铜制作的樽,瓷器面世后以陶瓷小盅为主,用锡壶热酒后再饮;现在用玻璃制造的高脚杯或平底酒杯,白酒一般不用加热,直接倒在酒杯里饮用,只有*酒才温热后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koucaoa.com/dcjd/106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