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创意,玩科学,玩数学,玩阅读
豆豆魔方专注儿童亲子陪伴和玩中学
还记得那些儿时的仪式感唤醒过我们多少珍重的情感和记忆吗?因为不爱吃饭母亲每次给我盛好饭都要颠颠颠把饭倒扣,变成一个“锅盖”,每次我都在饭桌前端正坐着等待母亲的“锅盖”作品;记忆里4岁跟父亲 次进城做凯旋门拍的照片;那些年抄着我们 歌曲的本子,逢年过节孩子们的小型歌会……
所以,不要再因为怕麻烦而一再取消带娃出游的计划,不要小看一顿精心摆盘的辅食、一次精心安排的家庭亲子活动,不要再看不起那些“穷讲究、瞎折腾”,就是在这折腾里,孩子学会了感恩、尊重,留下了幸福和美好的回忆,也更懂得了时间和成长的意义。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古时候也称“蜡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这里所说的,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说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S爸今天也带上娃前往濂溪书院拜祭先祖周敦颐(濂溪先生)。
进了大门,印入眼帘的是先祖周敦颐先生的雕塑。还记得《爱莲说》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是出自于祖之手,这也是他的为官之道。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先祖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朱熹谓之“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他是在出任南安司理参*时(南安即今天的江西赣州南康县),收程颢、程颐兄弟为弟子。后来也正是二程继承并光大了他的思想,再经朱熹的集大成,使理学成为宋之后历朝历代的官方哲学思想。
带上娃前往濂溪书院拜祭先祖,希望孩子作为濂溪先生的后人,继承祖先遗风:温、良、恭、俭、让,自强不息。
国有文方盛 家行孝本先
典章崇法守 理学绍心传
我始终相信,无论孩子将来遇到怎样的风风雨雨,只要他能找到回家的路,始终都是幸福的,而指引着他们回家的,就是这些看似琐琐碎碎但却刻骨铭心的家庭小传统。
最近看bbc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定居英国的妈妈,带着丈夫和一双儿女回北京过年探望父母哥哥。来之前她不忘让孩子们画了一幅全家人的画像,并且认真裱好千里迢迢带回中国。身患老年痴呆的老父亲手里接过那张“全家福”,目光灼灼泪水盈然。
其实,仪式感不需要繁文缛节、大费周章,也许只是那一点小心思、小用心,如同咖啡里的一点糖,就能给孩子一个更有色彩的新年——
南怀瑾老先生曾提到过: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亦正处于不古不今,不中不外的转变之中。
大家莫是一衷。
不过好在,
虽然凑着洋人的节日的热闹,
大家却并没有抛下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归属。
这不得不归功于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仪式感。
春节眼看着就近了,
S爸觉得,仪式感这件事,还是要搞起来!
今天,就来跟着小冰老师一起学一下,
如何过个纯正的中国年吧~
一、忙买办
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剪毛、口琴、纸牌、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买办一切,为之忙年。
——沈太侔《春明采风志》
小寒忙买办,大寒忙过年。
一旦进入小寒,就是腊月了。
从小寒开始就要为「新年」的仪式感做足准备。
富贵之家可以锦上添花,贫苦人家亦会蓬荜生辉,
买买买总是皆大欢喜的。
二、选春联
春联很能体现家门的文化素养,
挑春联时一定要多念几遍,
读起来悦耳、上口、舒服为佳。
贴对联,首先要学会区分门的上下首。
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
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三、贴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
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门福必须是正福,
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
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
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
倒贴福字主要在两种地方:
一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
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在屋内的柜子上。
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
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四、贴灶神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谓曰挂袍,燃灯默拜。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灶神的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
或是「护宅天尊」。
相传他是上天派到每一户人家,
专司纪录每一家的善恶行为,
并且于农历的腊月二十四日要离开 ,
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
所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灶」。
旧时要用稻草扎一草马作为灶王爷的交通工具,
还将糖瓜用火融化粘在他嘴上,
以使其「嘴甜」只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
五、贴门神
门神皆甲胄执戈,悬弧佩剑,或谓为神荼、郁垒,或谓为秦琼、敬德,其实皆非也。但谓之门神可矣。夫门为五祀之首,并非邪神,都人神之而不祀之,失其旨矣。
——《燕京岁时记》
门神贴于门上,
用以驱邪辟*,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
贴门神要注意两张门上的人物脸是相对的。
千万不要贴反了哦~
老式建筑的大门都是对开的两扇门,
门神正好一边贴一张,
现在的住房如果单扇门,
两张门神只能贴在同一扇门上。
六、五路财神
财神到,亲子手绘五路财神线稿
五路财神分别为赵公明及其四位义兄弟或部将。
受到了五行观念的影响,认为天地广阔,
财宝当然也要区分处理。
拜五路财神,就是收尽东南西北中五方之财的意思。
财神像一定要挂在吉方位置,不宜挂到凶的方位上。
记得,贴五路财神千万不要向厕所、向房门和向饭桌。
怎么样?
看了这么多,是不是开始盼望过年了呢?
过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到 连对过年的期许都精简掉了,才渐渐觉得丢了什么。
我们可以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意义和习俗,读读相关的绘本,做做传统民俗手工,比如剪纸。
我们可以让孩子拿起画笔,画一张年画,即便把家里弄得到处都是颜料又怎样?孩子们的快乐是无价的。
拍一张全家福,不要只是放在电脑里,冲洗出来挂在墙上或夹在相册。
让孩子参与特定节日的流程。比如从“小年”开始,告诉他们糖瓜沾、扫房日、推糜黍、煮大肉、宰只鸡、把面发、蒸馒头,而后剪窗花、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守夜、团拜……带着孩子完成这些,他们才会明白,原来,这就叫“过年”!
与孩子一起做一下年终总结,总结过去一年的事情,比如长高了多少,交了哪些好朋友,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读了哪些书......?认真的记录下来。
随便的结果是,
节日不再像节日,
也不难怪,年味越来越淡。
物质的丰富,
让我们感受不到新衣裳、
年夜饭带来的喜悦感,
仪式的精简,
让春节变成日历上沉闷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如果你还在纠结
怎么才能过一个有仪式感的中国年,
小冰老师为您精心准备了
新年大礼包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