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要比在山清

出山要比在山清

张晓萍

茂密的森林,辽阔的大海,深蓝色的海底世界。

调皮的大象和犀牛追逐打闹,瓣齿鲨拖着庞大的躯体在珊瑚和各种发光的小鱼间穿梭游荡,阳光从高大的科达木枝叶缝隙斜射下来,地上带着露珠的小草被照得翠绿饱满。世界,祥和、静谧,又生机盎然。

她,又来了,那个叫玛丽·安宁的女孩。她老爱在海边捡石头,而他,也喜欢捡石头。他想跑过去告诉她,今天他发现了好玩的石头——在山上。

突然,飓风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而来,森林被连根拔起,大象、犀牛、锯齿龙瞬间被抛向高空。史无前例的海啸以高达千米每秒的速度疯狂扑向海岸,众多岛屿彻底沉入海底。地壳分崩离析,大陆板块的漂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加快,沙漠变成了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变成超级沙漠,太阳从西方缓缓升起,随之升起的还有海平面远处的巨峰……

他觉得自己被席卷其间,但又仿佛置身宇宙之外,他寻找着她的身影大喊,“快跑,快跑!”只是,她却变成了一棵树,一棵石头一样的树……

白志君猛然惊醒——又做梦了。他看了一下手机,4月23日,凌晨3点半。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句感慨:昨天是世界地球日,今天是读书日。读书的人很多,读地球的并不多。

据目前发现的化石资料可知,绵延的太行山脉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海边捡石头的安宁会不会就在我站的这片土地上?古生代晚期的阳泉历史上经过了六次海陆交互的沧海桑田环境变化,那些遭遇意外成为化石的生命在海洋与陆地的六次变迁中到底见证了什么?远古的植物和动物,它们一定也开心过,恐慌过吧,在3.1亿年的时光隧道里,有谁,知道它们存在过?

想到这些,睡意全无了。他坐起来雕凿修复——那是他昨天在山上带回来的几块石头,他预感,是海洋动物化石。这些年,他总是跟化石保持着灵魂的对话,它们仿佛在召唤他。他知道,自己有穿越沧海桑田倾听它们故事的使命。

白志君,阳泉市家喻户晓的化石专家。

中科院以他的姓氏命名的“白氏桃河兽”是世界首次发现的新物种,白氏桃河兽的发现,为二齿兽二叠纪晚期在泛大陆从北向南迁徙提供了重要证据。

以他的姓氏获中科院国际命名的还有“白氏原始柏型木”,这种生活在距今2.83-2.73亿年的远古树木化石的发现,丰富了对我国二叠纪时期华夏植物群裸子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通过树木重复生长中断的特征,反映了当时间歇性干旱的远古环境。

他还发现了一种形态像鳄鱼的原始两栖类化石,这件被中科院命名为阳泉长寿螈的化石,距今已经2.54亿年,是我国乃至地球华北板块首次发现的始椎类化石。此前,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始椎类早在2.9亿年前就已灭绝,但阳泉长寿螈的发现,将始椎类的灭绝时间延迟了万年。

他还发现了2.9亿年前的史前巨鲨——瓣齿鲨的7枚牙齿化石,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瓣齿鲨属化石,这一发现刷新了瓣齿鲨属在全世界的化石分布纪录,据此推测这种鲨鱼体长3-5米,具有跨大洋的迁徙能力,进一步支持了瓣齿鲨可能是游泳能力很强的顶级掠食者,而非原来认为的底栖食壳类动物。

他还发现了比恐龙更古老的科达木化石群,这些生长于距今约3亿年左右的科达木,与鳞木、芦木、辉木等形成原始森林,同他发现的在世界上“首次亮相”的混合阳泉木、梅氏达姆德木、王氏帕拉伊巴木等众多远古植物,共同组成了我国华北最古老的森林生态系统。

他还发现了一种相对罕见的远古昆虫,被科研人员命名为“阳泉中华埃尔莫透翅”。这种曾经生活在湖泊周边湿地森林的昆虫,在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中完全消失。阳泉中华埃尔莫透翅是我国二叠纪首个透翅目昆虫化石,它的发现填补了东方拟埃尔莫科昆虫的空白,也进一步揭示了此属种灭绝类群在世界的分布和多样性。

他还发现了……

白志君对化石的发现要么是国际首例,要么是国内首次,阳泉这个以煤立市的城市,曾经因为刘慈欣和《三体》而闻名世界,如今又因“白志君+化石”再次引起国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koucaoa.com/dczp/15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