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会战知青杂忆之二齐鲁晚报网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www.txbyjgh.com/axhd/m/1350.html

我下乡插队的时间,正赶上农业学大寨高潮的末期。那时,喊的最响、频率最高的口号是战天斗地、改造自然。这在今天听起来,就有些违背客观规律的荒诞意味。但当时,上上下下却喊的着实起劲儿。于是,在冬季农闲时节,男女老少也不闲着,一齐上阵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于我插队的地方处于平原地区,没什么大坝、水库可造,只好在田地间挖一些纵横交错的河渠沟壕充事儿。虽说做了不少挖了填、填了又挖的无用功,但到了夏天雨水多的时候,积水沟满壕平,其间小鱼小虾游来游去,蛙鸣此起彼伏,倒很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意趣儿。我想,如今北方农村水缺得紧,到处都是干巴巴的,除了气候变化的缘故,似乎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分田到户之后,怕是没人舍得把自己的地拿来挖那样的深沟大渠。

我插队第一年的冬天,就参加了一次大规模的“水利会战”。县里决定,开挖一条河道,将县域南部一条河里的水引向北部的盐碱洼地,将其改造为“X(真名还是隐去好些)北江南”。因为是全县的“重点工程”,县里动员了上万人,搞起了声势浩大的“会战”。工程任务层层分包(那时好象还不兴承包这个词儿),县里分到公社,公社再分到各村(那时叫大队)。各村有知青点的,全体知青都要拉上去接受锻炼。我插队的村,离分到的工程段很远。于是,就打点行装,铺盖被褥、锅碗瓢盆等家伙什儿一应俱全地开向了工地。到了工地,由于时值寒假,我们借住在附近村子一所小学破旧的教室里。整个村子里,学校教室、场院房、机井房等等所有空房,住满了前来参加会战的队伍,很有一番解放战争民工支前的热闹景象。

我们住的那间教室,空空如也,只能铺些麦草打地铺,四周又透风撒气,真真冷煞个人。那时的冬天,感觉比现在可冷多了,田野里的积雪整冬不化。在工地干活,一镐刨下去,虎口震的生疼,真叫是地冻三尺。为了体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日三餐都要送到工地上吃,晚间还要挑灯夜战。因为冷,吃饭时知青们端碗的那只手,通常都戴着手套。由于我们知青单独开伙,伙食比邻近的贫下中农们好出不少,而干的活无论质量还是进度,则难以和他们相提并论。因而,贫下中农看我们难免就有些不入眼。顺便补充一点,在我们下乡之前,福建有个叫李庆霖的教师,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反映知青上山下乡存在的一些问题。老人家很重视,还给他回了信。对这封复信,广大知青恐怕都不陌生。信不长,只有几句话,到现在我还能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最高指示一下,知青的有关*策自然随之调整。我们下乡时,便不再到农民家插户,而是村里专门建知青点,过集体生活。下乡第一年的粮油,也由国家供应。同时,知青也成了轻易动不得的“保护动物”。“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时是了不得的罪名。

由于贫下中农们对我们的作派、活路看不上眼,而我们也是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平日里难免会有些言语磨擦。这种时候,一般都是老百姓主动退让,尽量避免与我们正面冲突。怨气积得多了,就会诱发事端。在这次水利会战中,以一件偶发事情为导火索,险些酿成一场不可收拾的恶性群体事件。一天工间休息时,我所在知青点的两个调皮小子闲不住,将两头用来拉车运土的牛,反方向用铁钩子挂住,让它们“拉倒钩”比赛耐力取乐。两头牛在鞭子驱赶之下,瞪圆了眼睛拼命拉,围观的知青们一个个抚掌顿足,乐不可支。而老百姓眼里则满是怨气与不屑,我们却无人察觉。拉来拉去,一条原本就有些磨损的绳子突然断裂,一头牛径直栽进了沟底,另一头则冲向了正在休息的老百姓,将一个蹲着抽旱烟的老汉一蹄子踏倒在地。几个原本就对我们心存不满的农村小伙,见状登时就冲过来围住那两个小子理论,情急之下,不免手脚并用。其他知青看到自己的伙伴吃了亏,自然不肯罢休,也反围上去,一场混战就此展开。后来,人越聚越多,周围几个知青点的伙计们均踊跃加入了战团,有人还抄起了扁担、铁锹等家伙。公社和各村的干部们拼命劝解拉架,但无济于事。眼看局势无法收拾,情急之下,公社的公安特派员掏出盒子枪,朝天连放三响,才把场面弹压下去。老百姓们由于受“破坏知青上山下乡”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所摄,投鼠忌器,围观的人多,参战的人少,即使动手也不太敢发力,因而在冲突中吃了一些亏。

事后进行调查处理得出的结论,今天看来明显有些袒护知青。用牛“拉倒钩”是不爱护公物的行为,对两个肇事者给予严肃批评教育;经查打架系老百姓先动的手,本应严惩当事人,但未给知青造成严重伤害,自己反倒被打的更重一些,知青方面也未坚持追究(可能觉得理亏),故由各村带回严加管教,不再予以处罚。万幸的是那位被牛踏翻的老汉,只伤了点皮肉,并无大碍。但棉袄被踏烂了,有经济损失,由知青方面赔偿其六尺布票、八元钱了事(还是由公社垫付)。经此一劫,知青们老实、收敛了许多,干活也格外卖力起来。会战结束后,还受到了指挥部的通报表彰。我那时年龄、胆量均比较小,冲突初起时还装模作样地劝过架,后来闹大了也仅限于起哄看热闹而已。由于在这次斗殴事件中“表现良好,经受住了考验”(组织评语),干活也比较踏实,日后我就当了一回学毛著积极分子,参加了一次全县知青积代会。

壹点号谷荻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koucaoa.com/dczp/11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