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用蜻蜓之眼展开世界图像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nb.ifeng.com/a/20171215/6230550_0.shtml
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在继年《凤凰》展览之后,今日美术馆终于迎来与艺术家徐冰的第二次合作——“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览聚焦探讨艺术家近期长篇艺术影像作品《蜻蜓之眼》的创作主题,深入挖掘《蜻蜓之眼》的创作幕后和主要线索的同时,也与艺术家过往四十余年代表性的艺术概念及部分作品进行内部关联性的探究,从而获得一种丰富而立体深入的视觉观看与思想体验。《蜻蜓之眼》自正式问世以来,即在国际国内获得广泛的回响与研究。这部实验性影像作品一方面延续了艺术家对于社会现象和技术景观的深刻批判和反思的创作脉络,另外也将观看者带入到一个视觉变幻的影像迷宫:既是当代人互为镜像中的一种共同遭遇,同时又激进地揭示出“影像即世界”本质的现实存在。《蜻蜓之眼》影像作品片段本次展览中,首次为公众完整呈现这部影像作品。此次展览围绕长篇影像“蜻蜓之眼”所展开,策展人董冰峰和徐冰工作室团队尝试提出徐冰的“关键词”,将“蜻蜓之眼”项目与以往艺术项目链接,建立一种多层次的集艺术研究与视觉展示的复合式型态。展区以9个“关键词”所包含的概念阐释、文献说明以及艺术作品的展示,使得观者既可以对《蜻蜓之眼》的创作思路与问题指向有了结构性的基本认知,又可以对徐冰过往的艺术实践包含的社会语境及艺术创作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有深入理解。“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的9个“关键词”大约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及来源:一,徐冰艺术生涯中具原创性的艺术概念;二,围绕着《蜻蜓之眼》的大量评论中较为频繁出现的问题及理论观点;三,《蜻蜓之眼》生产过程中的特定概念及方法,这三种类别的“关键词”是互为关联和对话的关系。同时,增加展示徐冰过往艺术发展的关键概念及代表性作品,进一步比较探讨最新作品《蜻蜓之眼》的艺术命题与形式实验,对于整体性的理解徐冰的艺术工作,更有较为本质的把握与内在脉络的体验。《蜻蜓之眼》影像作品片段1复数性复数性渗透到了当代生活中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生活几乎被这种复数性的现象所包围。——徐冰“复数性”原指版画印制过程中的“复数”与“印痕”的特质,带有一种过程呈现和规定性印痕的视觉美感。徐冰基于近年搜集大量的网络视频而制作的实验性影像作品《蜻蜓之眼》,正是他在年代提出的“复数性”概念在今天文化样态中的一种艺术演变,一种工业与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的生活经验及其图像认知,及其在艺术实践中显现出的某种特定时代现象的精神症状。2社会能量新的艺术表述方式,在艺术系统本身是无法找到的,必须从鲜活的社会现场的能量中获取。——徐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社会主义艺术的重要观念。艺术家不断地深入到现实中去加深自身的生活体验,在这个体验和改造的过程中,发掘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蜻蜓之眼》在注重思想传达的视觉模式中创造出一种可吸纳社会能量的艺术,来自社会现场又能不断拓展其形式创造与主题的艺术敏锐和自觉性。3文字与影像做这部电影也是一个写作的过程,每一帧的画面就像字典中的一个字。因为画面内容都是被规定好的,而不是臆造和拍出来的。——徐冰“汉字的方式”也是徐冰的艺术命题中非常核心并具有生命延展力的艺术语言。画面中的每一个字即是一个形象的意境场,而艺术家的“写生”、拼贴又不断生成了新的字词、偏旁部首以及新的图画意境场。《蜻蜓之眼》中影像的组合成为了故事,而未经剪辑的影像素材如同正在等待“写生”的文字,是在即将成为故事和作品主题之前保持开放的一种“前影像”。4陌生化假戏真做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艺术的力度就会出现。——徐冰作为艺术技巧的“陌生化”,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认为此种艺术效果目的是能够赋予观众以探讨的、批判的态度,来解读表演事件或艺术作品时,使其达成深层的共鸣和思考。《蜻蜓之眼》采用真实生活的影像素材,来虚构一个看似普遍化故事的“陌生化”手法,是出于对现实的复杂意涵及人类生存本质的准确理解与发问。5档案热(ArchiveFever)这些属于最日常、最身边、也就是最没有问题的事物,它先是把艺术与观者的日常经验拉平,在观者有自信、放松、熟悉的范围内,做颠覆的工作。——徐冰或自现代艺术诞生起,艺术的神话不再由“作品”(ArtWorks)所限定,而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文明及社会型态相关的现成物-档案,都可以被艺术“点石成金”,成为我们表达这个剧变时代的一种精神投射和文化理解。《蜻蜓之眼》重新激活了现成物在改造过程中内在的本真性:如福柯(MichelFoucault)所说对档案的权力进行的破坏与重组,成为我们当前的生命经验及政治表达的艺术的重要任务。6身体故事中的他和现实中的他们,究竟谁是谁的投影?——徐冰《蜻蜓之眼》的原始构思源自一个整容的故事。从身体出发,“身体向来都是任何权力的行使所引发的抵抗产生的关键场所”。《蜻蜓之眼》提出的问题无疑加剧和扩展了我们在今天关于身体的性别政治及未来生命形态的种种忧虑。影片中的身体,或被灾难消灭,或人工损坏,或主动变异,或在无意识中彻底地沉沦。7非形式似与不似,看到与并非看到,这其中的对立与矛盾指向了艺术的未知领地。——徐冰从有形的“陌生化”到无形的“非形式”,或可视为徐冰在艺术形式与语言实验的一种转型:由外在的艺术符号及物质材料的表现,日益转化为内在艺术与文化理解的一种超越性自由。《蜻蜓之眼》令人再三思考的,即正是这种建立在真实与虚构、残酷的社会写实与意会之间的审美况味,呈现了现实荒诞的一面和生命循环的必然,同时又探讨一种现实经验之外的“宇宙秩序”的可能性。蜻蜓之眼工作照摄影:牛涵8肖像权今天我们来这里讨论“肖像权”,其实在来的路上,你的身份、行为已经被大数据公司采集了。但没有人征求你的同意和付给你报酬。——徐冰今天的艺术反映人们普遍的现实感受的同时,又在日常之外不断抽离出全新的未知议题,引发我们思考。《蜻蜓之眼》直面了今天社会突出的“肖像权”的议题及流通。现实的复杂多变,私人与公共领域的模糊,“肖像权”被政治及经济力量所重新制度化与分配,《蜻蜓之眼》突出再现了这些事实和矛盾的同时,又激发了我们对于文化及制度在艺术表达边界中的思考。9直播与剪辑我喜欢这种与当代文明相匹配的工作方法。就像滴滴打车公司,没有一辆车,但全城的车都在为它工作。我们没有一位摄影师,但全球的监控头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摄影师。——徐冰《蜻蜓之眼》探讨了现实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也探讨我们生存现实的“不完整”。“直播”是一种个人化的和商品化的编辑手法,而“剪辑”又是我们不断调整自身与现实关系及位置的一种艺术表达。“世界图像”最后一个关键词:“直播与剪辑”,正是描述这种不断生产和耗费、将现实进行图像再现的循环和悖论。雅昌艺术网对话徐冰雅昌艺术网:徐老师,想听您说说《蜻蜓之眼》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徐冰:《蜻蜓之眼》是我作为一个业余的编剧开始动笔的时候有了这个名字。蜻蜓有只复眼,它可以全方位的看到这个世界,有点儿像今天的监控摄像头,在整个世界的这个关系中是这样的一种寓意。因为人的视点是单线性的,但是监控技术让我们具备了一个网状的眼睛。我们大量搜集这些材料,同时在跟踪上传到网络上的监控画面的时候,才有了这样一种视点的改变和新的体会,因为这在过去是没有的。这种立体的观看实际上改变了我们的历史观和我们对世界的判断,改变了我们所身处的生活环境的这种危机感的一种意识。我们团队看多了监控画面的素材以后,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出门都变得比以前小心了。因为我们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是无奇不有的和不可控的。雅昌艺术网:这些素材都是从网上搜集的是吗?徐冰:所有的素材都是从公开的网络上获取的。在此之前,我自己通过一些渠道获得的那些监控画面,在这个长篇影像里一个镜头都没有使用,影像里所有的画面都是公开的。雅昌艺术网:为什么会对监控画面这么感兴趣,缘起是什么?徐冰:我很少看电视,年的某天,偶然看到电视里法制节目里出现了一些监控画面,当时我觉得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后来我就在想,如果谁能够用这些监控画面做一个剧情长篇出来,那一定很有意思。《蜻蜓之眼》影像作品素材人类创造了移动影像,却只拿来用于表演?雅昌艺术网:所以一开始就设定是剧情长篇?徐冰:一开始设定时,我就意识到这些材料必须完成一个剧情长篇才值得做,或者说才有价值。为什么这么判断呢?因为在我们以往人类的剧情电影,所有的画面都是演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做这么一个东西出来,这就是世界上唯一的所有的画面都来自于真实的监控画面,没有演的部分。甚至连纪录片都有很大的演绎的部分,总的来说,人类创造了移动影像,其实基本上把移动影像用于表演。电视台的主持人,他虽然非常自然,但是他随时意识到自己是面对公众的,所以一定是带有演的成分。包括我们现在的采访,我的说话其实都带有演绎的成分,那是肯定的。唯独监控摄像头所记录下来的这些状况,相对来说是最自然的,是人类没有意识到被采集的状况下的最松懈的状态。雅昌艺术网:我看到长篇里是有对话和剧情的,怎么让这些所谓的没有演绎成分的画面去“演”一个剧情长篇呢?或者说在一个剧情脚本上,去分类挑选和剪辑出来,这个过程怎么实现的?徐冰:过去没有人尝试过的一种制作剧情的方法。这个长篇的制作就是剧本和整个剪辑的表演,它真的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可以这么说,这个长篇的摄影,在没有剧本的时候,这些摄影已经完成了,最早的画面是年,上个世纪的;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想法,也没有剧本,也没有故事,它是一种倒扣的方式。团队根据最初的剧本,或者说大纲,我们开始下载和分类等等。当时的分类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分类,就像字典,百科全书似的,一个餐馆:南方的餐馆、北方的餐馆、西餐馆、中餐馆,人很多的餐馆、人很少的餐馆,有两个人近景的餐馆或者是交谈的餐馆。只能这么分类,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剧情到底应该侧重什么,往哪儿走,最后有了剧本大纲以后,我们这些采集才带有相应的针对性,比如说寺院,奶牛场,整容院。但是最后也有一种情况,我们的剧本有一些部分挺有意思的,可是这些监控素材可能没法完全满足于剧本的设定。《蜻蜓之眼》影像作品截图雅昌艺术网:可以看到长篇是分章节的,每个章节由一些诗句的对白来表达或分割开,应该是有四五个章节吧?徐冰:有四五个,那是一个起承转合,这是我们的编剧翟永明后来给的这样的一个想法。其实我们从最早的主攻方向是把故事讲下来,最后我们发现故事讲下来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发现这些素材都是最真实的,而这个讲述的方法如果是过于的真实,过于的现实主义,这个长篇按编剧李强的说法就是太腻了,编的特别没意思。这个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个长篇正好和那种故事大片的制作和追求是相反的,大片都是演出来的,所以要追求真实,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真实感。然而这个长篇所有的画面都是最真实、最写实的,反倒是应该追求一定的间离感,另外一个层次的风格和追求。我们最早其实是做的宽银幕,上下信息全给去掉了,当然最后后来我们发现不行,才恢复到4:3的一个格式,日期识别码什么都给恢复了,画面所携带的信息都恢复了。另外又把诗句的四段植入进去,其实主要还是想造成你看影像的时候,随时意识到我们看着,随时意识到在一个特殊的时空,虚和实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相比过去,“蜻蜓之眼”的艺术手法更综合和极端雅昌艺术网:这个展览最终的一个呈现,不光呈现了影像,还做了一系列的关键词,以此来展开对你的此次项目和过往项目之中的方法论和纠葛。看上去依然是一个庞杂的工作量。徐冰:是的。最早的提议是今日美术馆的一个意图,希望能够通过一个渠道,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长篇影像,因为很多原因,这样的长篇是没法上院线的,但是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再一个就是,这个项目有点儿像我过去的艺术手法,但可能是变得更综合和更极端。因为我过去的艺术手法是在特别认真地做一个事情或者是制作一个事实,但是这个事实是虚幻的。这个长篇也是带有很强的成分,看起来特别认真地在做一个故事电影,讲两个人的爱情等,但实际上真正的意图并不是想说这个事,而是什么呢?其实它暗喻和涉及到很多人类现在面对的非常要命的问题,以及下一个阶段会更直接遭遇的一些课题。比如说法律,肖像权,真实的边界等等各种各样的话题,其实人们面对这样的一些话题通常都是被动的。徐冰作品《凤凰》雅昌艺术网:十年前你在这个地方做了《凤凰》,十年后你在这边做了《蜻蜓之眼》,这十年你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koucaoa.com/dcyx/15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