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师忆旧辛未苏北行潘杨华

拉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31211/4306091.html

作者(右一)参加通师运动会获得米第五名

我是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四届五年制普师班学生,-年在通师求学五年,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师恩难忘,同学情深,很多校友的文章都有提及,这里想回忆一段我个人独特的经历——辛未苏北行。

“骑车+公交”的长途跋涉

之所以想到苏北行,是因为我们那一届五普班系首次面向苏中苏北招生,其中南通市、盐城市、淮阴市(今淮安市和宿迁市)各招生10人,徐州市、连云港市各招生5人,因此我们班同学遍布苏北各地,最远的来自徐州的沛县和丰县。年,农历辛未,当时就读通师四年级的我,决定利用暑假,沿途一一探访苏北各位同学家。本拟全程骑自行车,后到盐城改为公共交通。从7月5日出发,到8月5日结束,前后历时一个月,成功到访18位同学和校友家。首站从南通骑到如皋,然后骑行海安、东台、大丰,直到盐城;从盐城改乘公共汽车,先后到涟水、宿迁、徐州;再从徐州乘火车到连云港,再乘公共汽车到淮安、盐城, 把自行车架在汽车顶上,返回南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的同学家基本上没有固定电话,更没有手机、导航。为了确保行程顺利,我行前做了详细攻略,记录了各自的家庭地址和交通路线,注明了桥梁、雕塑、纪念碑等标志性建筑。

作者( 排左二)在通师二附实习留影

正式启程后,每到一处我即提前书信向即将要去的同学预告,然后按图索骥,坚持“路在嘴上”的原则,最多询问4次,竟然都一一找到目的地,只有一位同学未能及时接到书信,错失会面之机。记得出发时携带的全部家当:28大杠自行车一辆,旅行包一只,雨伞一把,雨衣一件,太阳帽一顶,修车工具一袋,地图两张,速写本一本,随身衣物若干。走完全程,花费不到百元,主要是车票支出,其他吃住全靠同学提供,想来无比温馨和感动。去盐城途中亲历“特大水灾”7月5日出发当天,阴沉沉的,本想再等等,陪同我骑行 站的同学W坚持说趁雨还没有下,赶紧走。当晚骑到如皋,住W家里(他正好骑行回家),从电视上了解到苏皖一带大水成灾。W的父亲还劝我放弃计划,以免发生危险。

作者(左二)和同学W(左一)合影

第二天,果然如W所料,一大早即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其后几天有时雨大,有时雨小,连绵不断,一直到我骑到盐城为止。好在我出行高度自主,可以趁雨小时赶路,雨大就在同学家呆着。印象最深的是7月9号,我独自离开海安前往东台,经富安、安丰时,四周浓云涌动,狂风大作。天像倒扣下来的一只铁锅,头顶上黑乎乎的,只有天边一丝亮光。路上行人稀少,感觉像被闷在巨钵里,不由得让人心生害怕。一路看到不少农田淹没在水里,有些地方水已经漫过房舍。上午10点多钟,雨如倾盆,又如瓢泼,我虽然穿着雨衣,但雨水还是顺着脖颈一个劲往里钻。好在夏天,衣服淋湿一点没有关系。当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紧蹬前行,好不容易找到一处避了一阵。7月12日,辞别东台,独自向大丰新团乡进发。一路上见到白茫茫一片,树木半浸在水里。不时有舟行河道,渡船在岸边和村庄之间摆渡,接送那些被雨水困住的老百姓。第二天,游大丰县城时,发现汽车站有积水。在十字街,南行遇水,东折见水,北上蹚水,可见水势之盛况。直到7月14日,到达盐城,寻到同学Y家里,还看到他们的宿舍楼底留有不少沙袋,系前几天堵水之用,墙壁上并有残留的水浸痕迹。后来上网搜索,才发现我的辛未之行,遇到的是中国历史上 次呼吁国际社会援助的自然灾害。水灾覆盖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灾情最严重、损失 的是安徽和江苏两省,时称“华东水灾”。当时安徽受灾人口占全省总人口近70%,江苏受灾占总人口62%,两地因灾死亡多人,农作物受灾面积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近70亿元人民币。许多无家可归的灾民在淮河大堤上搭起临时帐棚。“华东水灾”引起国际社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koucaoa.com/dcjd/10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